狩猎聚会 (2007)

The Hunting Party

【戏剧源于现实】   有时,现实比虚构的故事更奇特。2000年10月,Intermedia的制片人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从朋友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手中得到了第一手素材。安德森是著名记者,当时刚从波斯尼亚回国,为《Esquire》杂志撰写了在波斯尼亚的种种经历,文中讲述了惊险重重的公路之旅,其中不乏黑色幽默、告诫和犀利的政治评论。这篇名为《What I Did On My Summer Vacation》的战争报道虽有些古怪,却堪称不可多得的杰作。   多年前,安德森和其他4位记者一同来到波斯尼亚,在战争期间负责报导巴尔干半岛的战事。在停战5年后的2000年的夏天,他们回到了萨拉热窝,彻夜的推杯换盏之间,他们讲述了各自的见闻,并且突然产生了追捕战犯拉多万·卡拉季奇的想法。一个叛变的塞族警官相信他们是CIA特工,在他的帮助下,这5个记者开始追踪欧洲头号通缉犯卡拉季奇,而随后,CIA真的现身了。   看过《Esquire》杂志上的文章之后,制片人约翰逊在洛衫矶与安德森及另外两位美国记者约翰·福克(John Falk)和赛巴斯蒂安·杨格尔(Sebastian Junger)见了面。约翰逊被他们故事中的幽默和《第三人》式的元素打动了,随即向Intermedia公司推荐投拍这部电影。 【导演实地考察】   Intermedia的制片人斯科特·克鲁夫(Scott Kroopf)也非常看好这个故事,认为找到正确的基调和合适的导演是关键所在。Intermedia公司的行政主管亚力克斯·立特瓦克(Alex Litvack)推荐由理查德·谢帕德(Richard Shepard)来执导本片。谢帕德最近刚拍摄了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黑色喜剧片《斗牛士》,影片赢得了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制片人马克·约翰逊说:“我看过理查德编导的《斗牛士》,能感觉到他对自己的作品很自信。之后他又分别为电视系列剧《犯罪心理》和《丑女贝蒂》执导了开篇第一集,全都不同凡响。”   在《斗牛士》取得成功之后,谢帕德一直在酝酿一些新想法,他说:“我希望拍摄一部关于战后城市的电影,在伊拉克发生的一切很有趣,于是我想或许可以在巴格达拍摄,但我妻子坚决反对。我在寻找类似《第三人》的构思,《第三人》是我最喜欢的电影,背景是二战后的维也纳。”制片人约翰逊和克鲁夫同谢帕德取得了联系,将斯科特·安德森的文章拿给他看。   从客观角度讲,安德森的故事与《第三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前者是最近真切发生的。起初,谢帕德有些犹豫,因为他并不了解波斯尼亚,但这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势必会激发谢帕德的兴趣。后来他来到Intermedia公司,要求亲自前往萨拉热窝。   2005年末,谢帕德重拾斯科特·安德森及其同伴的足迹。飞抵萨拉热窝的他下榻战争时期记者聚居的假日酒店,朝着西里比西(Celebici)村的方向进发,据说当地曾是战犯卡拉季奇在2000年的藏身之处。谢帕德说:“换句话讲,我是在搜寻卡拉季奇。在波斯尼亚体验着那些记者的经历,我的眼前突然闪现出电影的轮廓,开始迫不及待的筹备剧本。”   谢帕德已经和Intermedia达成协议,兼任编剧和导演。他说:“这不是一部彻底的动作片,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对我来说,创作剧本和执导影片的程序是相同的,所以我乐于身兼编导。我走访了很多记者和来自联合国及北约的人,在波斯尼亚逗留时间越长,一切真相就越清晰。我逐渐知道了这部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子。”   从联合国组织工作人员、战地记者和战争幸存者的口中,谢帕德得知了很多珍贵素材。随后他将安德森的文章作为起点,开始动笔创作剧本。他所要完成的不是历史或政治论文,而是三个主人公寻找自我的故事,是以经受战火涂炭的国家为背景的公路电影。   谢帕德说:“在波斯尼亚发生的一切是骇人的,你无法掩盖那些悲剧。在剧本和电影中,我创造了全新的人物,并虚构了一些细节,但那些人的经历是真实的。事实上,组成剧本的所有元素都是基于真相。由于安德森文章中的5位记者同岁而且身份相似,所以我希望改动一下,塑造了分别代表老、中、青三代的主人公。”   谢帕德的剧本赢得了安德森等人的一致肯定。“我认为剧本棒极了,”安德森说,“理查德·谢帕德捕捉到了很多我们亲身经历中的荒谬之处。”约翰·福克说:“第一次读剧本时我笑出了声,我一口气看完了剧本,真的非常优秀。” 【与种族无关】   主创人员唯一担忧的是,当地的民众能否接受这部电影。虽然影片中的战犯卡拉季奇是波斯尼亚塞族人,但整个故事和事件并非在羞辱塞族人。谢帕德曾指出,海牙法庭上被指控犯有战争罪行的战犯有塞族人,也有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波黑战争唤醒了很多人的卑劣本性,但与种族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谢帕德说:“影片的中心并非在刻意指责作恶的一方,而是在责问包括联合国、美国和欧洲在内的国际社会,为何还未将那些亡命徒绳之以法,他们已经逍遥法外10多年,是对种族屠杀死难者的莫大侮辱。”   影片在萨拉热窝拍摄时,很多当地的演职人员加入了进来,这些人都来自波斯尼亚、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电影界。在波黑战争期间,虽然萨拉热窝被重重围困,但至少在最初阶段萨拉热窝的居民没有划清种族界限,这种团结的精神至今依旧存在。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片中没有提及拉多万·卡拉季奇的姓名,而罪魁祸首变成了绰号“狐狸”的博格达诺维奇。谢帕德说:“真实故事中,记者们追踪的是卡拉季奇,但我想让这名战犯去做一些卡拉季奇没做过的事,并通过虚构他而为影片争取到创作空间,毕竟这不是纪录片。不过悲哀的是,与海牙法庭对卡拉季奇提出的真实指控相比,影片中对‘狐狸’的指控实在微乎其微。” 【实地拍摄】   在选择影片的拍摄地时,主创人员曾考虑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但最终,还是决定在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拍摄。对谢帕德和制片人们来说,保持剧本的真实性至关重要。   影片的片头和片尾必须在萨拉热窝实地拍摄,因为萨拉热窝是个无法复制的地方。但影片其余的部分发生在波斯尼亚乡村,可以另谋替代之处。于是剧组以萨格勒布为中心,不但可以在城市附近取景,还能得到当地电影部门的帮助。   经过对波黑的一番实地考察之后,谢帕德很清楚这是影片唯一的拍摄地。在波黑战争结束后不久,导演迈克尔·温特伯顿曾在萨拉热窝拍摄《烽火惊爆线》,时隔9年,当地的安全应该不成问题,但制片方仍存在一些顾虑。制片人克鲁夫说:“因为那场战争并不久远,所以我们担心当地人会很敏感。可我们惊奇的发现,拍摄很容易,他们特别有礼貌。也许是影片中的故事和想法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吧。 【三个男人一台戏】   作为好莱坞的大牌明星,理查·基尔认为剧本相当精彩,笔触和构思都非常精美。虽然从没到过波斯尼亚,但理查·基尔很了解当时的情况,因为在90年代末,他曾赴科索沃、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为了深入研究他扮演的西蒙·亨特,基尔与斯科特·安德森等很多记者会面,询问他们的亲身经历,为塑造角色寻找线索。   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西蒙随时都要面对恶劣环境和危险情况,于是基尔必须理解战地记者苦中作乐的幽默态度。基尔说:“我曾去过萨尔瓦多、尼加拉瓜、西藏、科索沃和克什米尔,那些地方的境遇与影片中的很相似。你能幸存下来的唯一方法是在目睹意外的同时还要看到其中的幽默,否则你会深陷蛮荒之中而无法自拔。”   谢帕德是在圣丹斯电影节上认识泰伦斯·霍华德的,当年他的《斗牛士》和霍华德的《川流熙攘》一同现身电影节。当得知霍华德将出演本片时,谢帕德有些喜出望外。为了让霍华德了解片中的达克及其工作,谢帕德不仅提供了颇为宝贵的资料,还将他介绍给一些记者,并为他安排了一位克罗地亚保镖。霍华德说:“我的私人保镖曾参加那场战争并负伤,和他及当地人的交谈对塑造角色很有启发。”   影片的开头场景中除了突显战争的丑陋,还在表现战地记者西蒙和达克对战场已经成瘾。不过在现实中,霍华德称自己绝不可能和达克一样。他说:“我欣赏那些记者的勇气,但那只会增添表演的趣味,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想象的。”   在出演本片之前,霍华德比较了解巴尔干冲突的概况,因为他的家人有穆斯林人,曾听说塞族军队于1995年在斯雷布雷尼察屠杀了数千名穆斯林男子和男孩。霍华德对国际社会袖手旁观的态度深感震惊,他希望能向世人讲述这个故事。   为了物色适合扮演年轻记者本杰明的演员,谢帕德辗转美国和欧洲各地,最终选定了杰西·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制片人克鲁夫说:“我们对杰西·艾森伯格毫无异议,我们都看到了他在《鱿鱼和鲸》和《震撼性教育》中的表演,认为他很有天赋。理查德·谢帕德非常希望能找到一位20多岁的年轻演员,从而显现出人物的稚气未脱和初出茅庐的毕业生置身黑暗中心的真切反应。”   当艾森伯格看到本片剧本时,恰巧在广播中听到了一名战犯正被从巴尔干送往海牙受审的新闻,他非常喜欢《狩猎聚会》的剧本,打算先发制人,为在片中扮演角色争取机会。他录制了一盘录影带,邮给影片的选角导演。一周后,艾森伯格接到电话,选角导演称无法向导演播放那盘录像带,因为这不合常规。不过幸运的是,在作出最后决定的最后一周,制片方来到了纽约,艾森伯格搭乘3个小时的火车赶上了试镜,顺利的得到了本杰明的角色。   当得知影片将实地拍摄时,艾森伯格的朋友们深感忧虑,他们不清楚战争是否真的结束,遍布各处的地雷会不会对演员造成威胁。艾森伯格说:“当然,根本没什么危险。能去那我很兴奋,因为到过那儿的美国人并不多。我的女友也很兴奋,因为她可以去看我。”   为了解那场战争,艾森伯格请教了纽约的记者朋友,看了约翰·福克的传记,并与菲利普·德普瑞兹(Philippe Deprez,真实故事中5名记者中的一员)相处了很长时间。在影片开拍的10天前,艾森伯格飞抵萨拉热窝找到了在当地居住的朋友,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 【关于拍摄】   为了创作剧本,谢帕德曾特地前往波斯尼亚,为了拍摄本片,曾担纲《变种异煞》、《亚历山大大帝》和《世贸中心》的制作设计师简·罗夫斯(Jan Roelfs)也要展开同样的旅程,因为《狩猎聚会》必须真实。   “那次旅行让我大开眼界,”谢帕德说,“就像进入了时间机器,让时间倒流。那里没有电话、自来水等基础服务。我想让简去体会现实感,去获知当地的外观、感觉和质地。在影片中,三个主人公在车中穿越波斯尼亚,途经的每个地点都要各不相同。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如何才能确保观众不会乏味?”   简·罗夫斯很熟悉当时的历史,他说:“我是在欧洲长大的,年少时我曾去前南斯拉夫度假,那里距我的家乡阿姆斯特丹只有不到1000公里,我了解那个国家,并对那场残酷异常的战争感到非常震惊。所以当我看到剧本,立即被吸引了。”   罗夫斯来到萨拉热窝,同样入住在假日酒店,并开始了乡间之旅,他感受到了真实的一切,认为这次旅行是不错的起点。   担纲本片摄影指导的大卫·塔特尔肖(David Tattersall)曾拍摄《星球大战前传一:魅影危机》、《星球大战前传二:克隆人的进攻》、《星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和《007之择日再死》,谢帕德的《斗牛士》也是由他掌镜。谢帕德说:“他是一个出色的合作者和搭档,经历比我丰富。在《狩猎聚会》中,我们努力进行完全不同的尝试,大多时候,我们使用手持摄影机取景,快节奏运镜,力求打造趋近于纪录片的影像风格。我们希望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影片尽可能的真实,这也是我们决定实地拍摄的原因。”·影片在萨拉热窝和萨格勒布的拍摄为期9周。 ·片中包括纽约城、华盛顿、加沙、塞拉利昂和索马里在内的小规模场景都是在克罗地亚搭景拍摄。 ·理查·基尔和泰伦斯·霍华德在片中亲自完成了所有特技。 发布者: Mtime (2008-01-25 11:48:56) ·理查·基尔不再是当年风度翩翩的白马王子了,但也不甘英雄迟暮,于是也上演了一部动作与激情,悲壮与震撼的电影了。电影改编自真人故事。 ·电影是基于《时尚先生》中斯柯特·安德森的《暑假我能做什么》的文章而来的。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