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张冰谈幕后制作 


最早关注新疆的孩子们踢足球的题材是2003年的时候,我去喀什采访了一个少年足球队,当时,我被那十几个维吾尔族足球少年身上的足球天赋和他们训练的环境之艰苦所打动。那些喜欢足球的孩子们并没有内地大俱乐部的二三线队员那样拥有良好的师资和设施,也没有那些正规俱乐部的队员一样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前途。他们出身贫寒但是十分享受足球的快乐,他们踢足球毫无功利性,就是简单的热爱。这种态度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只是当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故事来体现他们的这种快乐精神,采访下来的东西也就暂时搁置了下来。一直到了2007年,奥运会的题材列入了天山厂的创作计划,那群阳光少年的身影再次浮现在我的眼前,当我把他们的快乐和人类理想中的奥运精神联想在一起的时候,《买买提的2008》就在我的头脑中呼之欲出了。 

人物构想

买买提的人物构想原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背景,他是一个退役的达瓦孜运动员,曾经拥有一个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从"鸟巢"上空走过的梦想,但长期的伤病使他梦想破灭,提前退役。虽然退役了,但2008的奥运梦想却始终伴随着买买提。买买提被阴差阳错的分配到沙尾村当了一个体育老师,为了安抚买买提,文体局长答应他,只要把沙尾村的足球水平抓上去,立刻把他调回县里。沙尾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足球村,男女老少都喜欢足球,这也是买买提信心爆棚的基础。买买提最大的目标就是,无论如何要让沙尾村的少年足球队在 "乌斯曼杯"少年足球赛上夺冠,从而使自己顺利调回到县里,从事他心爱的达瓦孜艺术。正值暑假,买买提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居然是凑不齐一支完整的队伍。于是,他四处奔走,做孩子家长的工作,但是家长们纷纷以学习忙农活重等种种理由拒绝了买买提,"乌斯曼杯"就要打响了,但买买提却陷入空前的组队危机。一个偶然的机会,买买提的朋友司马义告诉他,乌斯曼杯足球赛是一个奸商乌斯曼赞助的,为了霸占英萨克的足球资源,乌斯曼撒了个弥天大谎,声称自治区体委有一个宏伟计划,组建一支维吾尔族少年足球队作为未来的国家队预备队,借此招揽人才。买买提对这种谎言嗤之以鼻。

第二天,在沙尾村的村民大会上,眼看组织足球队的愿望落空的买买提,情急之下,竟然将乌斯曼的谎言加工丰富,移植到了沙尾村。村民们听说自己的孩子如果能够夺得县里的冠军和地区的冠军,就能在2008年到北京参加奥运会的开幕式,顿时炸了窝,纷纷替自己的孩子报名,买买提的愿望终于初步达成,沙尾村的梦想足球队虽然成立了,但也在这个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奥运会是何物的沙漠村庄点燃了所有人的奥运梦想。 在买买提和他的足球队故事的身后,有一个沙尾村艰苦打井求水的背景。当时有人提出,在这样一个艰苦的连谁都喝不上的沙漠深处,写这样一帮热爱足球的少年到底有多少现实意义?在我们的主创团队仔细的揣摩和研究之后,仍然坚持了原先的创作构想。我们认为,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对奥运精神的向往,对人类根本追求的赞美才是他们生居苦境依然快乐的源泉。于是,快乐便成为了《买买提的2008》的精神家园。

当然,电影是拍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作为《买买提的2008》的编剧,我提供的只是一个电影的蓝图。没有天山厂的倾心打造、没有我的导演、摄影等同事们的艰苦努力,那个存在于我脑海里的梦想也不会变成买买提的梦想和那些孩子们的梦想。这个电影的成功,得益于奥运会来到中国的机会,也得益于天山厂长期的题材规划以及天山厂抓住一个题材不轻易放过的这种踏实工作作风。[1][1]

...详情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