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 影片根据当代著名作家梁斌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作者自述原著源自一个老人牺牲了三个儿子的真实事迹,在构思过程中加上了另一个家族,又融入自己曾直接参与的1931年春节前夕发生在河北蠡县的民众“反割头税”斗争和1932年7月的保定“二师学潮”,经过长期酝酿与充分准备,历时五载写成,通过冀中平原锁井镇两家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对我国农民的革命道路和历史命运作了极具形象化的艺术概括。
· 最先拟将小说《红旗谱》搬上银幕的是天津电影制片厂,该厂1958年6月筹建之初就将具有本土特色的小说《红旗谱》作为“开锣大戏”,邀请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编剧胡苏改编剧本,导演则聘请曾执导过《中华女儿》《母亲》等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北影厂导演凌子风。凌子风不但应允且主动向文化部申请调往天津。这时,文化部开始部署国庆10周年献礼片的创作生产,夏衍、陈荒煤等文化部领导都主张将小说《红旗谱》改编成电影,列入献礼片计划。鉴于天津电影制片厂成立不久,条件不足,陈荒煤提出以北影为主,由北影与天影联合摄制。北影厂厂长汪洋与天津厂达成合作协议,并动员凌子风返回北影。
【演员选择】
· 在确定朱老巩、朱老忠父子的扮演者时,为使人物形象具有延续性,凌子风决定父子由同一演员担当。其中,朱老忠一角塑造的好坏是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尽管有很多人自荐,但凌子风属意于曾主演《宋景诗》的崔嵬。其原因除了崔嵬的艺术功力,还由于他在战争年代曾长期战斗在滹沱河两岸,符合凌子风挑选演员所看重的有河北农村生活经历的要求。崔嵬读了原著和剧本后,很受感动,尽管他作为导演正在赶拍同为献礼片的《青春之歌》,仍慨然同意出演《红旗谱》。
· 该片中冯兰池一角,从青年演到老年,时间跨度大。其扮演者葛存壮当时只有29岁,从艺以来一直做群众演员,但曾两度与他合作的凌子风看出他的表演潜力,起用他担任反一号。
· 为拍摄该片,崔嵬到率先排演话剧《红旗谱》的河北省话剧团“取经”,随后便向凌子风推荐了话剧版导演兼严志和扮演者蔡松龄和话剧版的编剧兼朱老明扮演者的周村里。
【角色塑造】
· 周村里在片中扮演瞎子朱老明时,除了借鉴传统戏曲中“瞎子摸杆”的表演方法,其创作主要来源于他在农村的生活经历。他在故乡长年接触过两位盲人,而且是后天的“睁眼瞎”。在排演话剧《红旗谱》时,他就曾多次走访两位盲人乡亲,观察他们的眼睛变化和形体特点。而当拍摄电影《红旗谱》时,凌子风提示他朱老明的眼是气瞎的,于是,村里为着重突出“气”字,决心把朱老明塑造成“睁眼瞎”,把自己眼球的三分之一吊入上眼眶。
· 葛存壮下决心要把冯兰池演好,专本买了两本原著,一本用来反复阅读,而把另一本中凡写到冯兰池的段落都剪下来,贴在分镜头剧本的相应之处,进行联想思考。最终,他抓住书中“姜还是老的辣”中的“辣”字,作为表演基调。
【摄影构思】
· 摄影师吴印咸从影片特定题材内容出发,确定摄影基调为:浑厚有力,朴素扎实,忌轻浮、鲜艳、单薄,并具有乡土气息。为此,他研究剧情结构,分析矛盾冲突,找出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确定重场戏和过场戏,针对人物、场景乃至季节、时间等,考虑不同处理方案,并对如何运用构图、光线、色彩等做出构思设计,再把自己的造型设想汇合到导演的统一意图之中。
【音乐创作】
· 作曲瞿希贤同时也为故事时代背景、地域相近的影片《青春之歌》作曲,她抓住两部影片故事的空间差异,采取流行于河北省地区,为农民喜爱的河北梆子作为影片《红旗谱》的基调音乐,配器上同样选用具有北方特色的唢呐、高胡等乐器,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