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1)

演职人员

(6)
冰坝什么样?冰坝是怎么形成的?不要说普通百姓,对专业人员来说都是一个有难度的课题。带着对冰坝的种种猜想我们来到了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向专家表述了我们的困惑。理论上的解释好懂,冰坝决堤后造成的灾害倒有零星的二十多年前的影像资料,关键是冰坝的形成过程没有任何形象的东西。黄河上曾经有惊心动魄的凌汛,专家们细致入微的描述就成了我们拍摄冰坝的依据,于是我和制片人把冰坝的呈现寄托于电脑的制作上。对它的形象、它的成色我们既有担心又有期待,毕竟《冰坝》的制作在国内尚属首次。电视电影的制作成本有限,我们不得不把冰坝推到背景,放到全剧的结尾即高潮部分,这样我们在开拍前对原有的故事进行了改造。一、为增强本片的可看性,进一步强化人物之间合情合理的矛盾。以村委会的改选为契机,以老村长秦老松即将卸任为切入点,铺展人物关系,巧妙引入周边人物,加厚人物前史。比如秦老松的女儿、入赘女婿乔茂生和村计生委员芊子复杂的情感关系,冰坝来临之际第二天就要办婚事的翟一根一家的固执,还有一直想生孙子把怀孕的儿媳藏了大半年的翟麻子一家的添乱,有效地推进了剧情的发展,同时凸显了秦老松的大局意识、牺牲精神,也强化了本片的主题。二、强化本片的地域特色,追求原生态的综合视听效果。首先在景的选择上追求东北味,为此主创人员在即将开化的松花江流域沿河奔波了四天,终于在东宁县找到了一个临河的村落,并营造出了几个颇具个性的东北农家。长长的木栅拉,金黄的玉米辫,火红的辣椒串,背阴处洁白的积雪,形象各异的火炕等造型元素勾勒出了本片的基础色块;其次在演员的着装上尽量追寻东北的痕迹。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特色的东西在逐渐消弭,我们力争在大众化的基础上追求典型,比如在秦老松的造型上我们在合理的空间里让他戴上了狗皮帽、穿上了乌拉鞋。在演员的表演上我们强调无表演的表演。群众演员大都是村里的普通群众,我们的演员要融入真正的群众中去,化妆追求本妆的效果,服装要用新衣服跟村里的群众换,台词也尽量往东北味上靠,东北片演员对富有特色的方言俚语的恰当运用也能为本片增色。这一切努力不但可以强化本片的地域特色,也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三、改变并加快本片的叙事节奏。原来的故事是秦老松守在河边边回想往事边发现了险情,拖沓且不利于展开人物关系,更使本片的制作面临资金上的瓶颈。与其守在冰坝旁边而无法有效表现冰坝,不如躲开实体的冰坝,把注意力转移到因冰坝的来临必须面对的人物矛盾上。这样使冰坝的形象更具悬念,冰坝悬在剧中人物的心里,也始终悬在观众的心里。这种改造既加强了本片的外部节奏,也加强了本片的内部节奏,使故事更具张力。另外,我们在制作上应该追求电影的品质,大量大气的关系镜头虽然会增加拍摄难度、会带来周期上的困难,但如果这种追求是可能实现的,就要尽最大可能去完成。在镜头语言上要尽量避免人为的痕迹,在用光上要尽量追求自然光效,要有合理的纵深,要有尽可能大的信息量,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真实自然的晨昏光效。在音响效果上,除了对声画构成进行必要的设计以外,要尽可能拓展画面以外的空间,这对本片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在音乐的使用上要切题,要恰到好处,除了主题音乐,效果音乐也要到位,运用得当可以增强本片的震撼力。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冰坝》具有电影的品质,使这一具有填补题材空白的作品不辜负频道领导的期待,不辜负广大观众的期待。
...详情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