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泡馍麻辣烫 (2008)

The Prescription Paper

幕后制作 关于本片的叙事结构 编剧并不是按三段式的结构来完成剧本的。但我在进行导演构思,编写导演工作台本时改成了三段式结构,并且给每一段设计一个主题词,每一段的情节、人物围绕这一主题词展开。第一段是"钱",讲杨有宝捡到手包,设法还包。但隐约之中,告诉观众手包里还有比钱更重要的药方。第二段是"药方",讲马浪涛终于购得药方,葫芦头与他交涉转购药方不成,最后铤而走险,让跟班旺才去抢装有药方的手包。第三段"手纸",讲大家千辛万苦你争我抢的药方不翼而飞。 按时间顺序,第二段故事发生在第一段之前。这样设计的目的为了制造悬念。如果顺着讲,一步步向前推进,虽然也有悬念,但期待感不会太强。 永远不要低估中国观众的智商。你尊重观众的智商,他才会掏钱买票看你的电影。所以我考虑,这部电影不是那种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片子。情节环环相扣,你要让那些在黑暗中盯着银幕的人在进行桥段的链接中获得满足;如果你从中间看起,你基本上看不懂,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影片的表现手法 1、真诚地演一个荒诞的事 无厘头的盛行,让很多人将喜剧与恶搞等同起来。《羊肉泡》的核心是荒诞,但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故事一点也不荒诞。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和做人的原则出发,对待生活中的变故,一点也不认为自己行为的荒谬性。杨有宝捡到手包,发现里面有很多钱。他没有立即上交,说明他还有一点私心。但老婆发话,不要这捡来的钱,于是他想法找到失主。寻找的过程并不顺利,还得罪了同乡,招致邻居的觊觎等等。这个过程是一个性格执拗的陕西人的正常行为。马浪涛到西安购买药方,最后流落街头,是一个利欲熏心的小商人的意外遭遇。葫芦头千方百计要那个药方是因为自己急切需要生孩子,而自己又不愿意张扬不能生育的事实。所有的情节,都遵循生活的逻辑,所以,无厘头式的夸张表演时不合适的。演员要真实、真诚地投入到角色中去,让观众看到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而不是恶搞的喜剧符号。 2、电影语言的创新 这次用数字高清摄影机拍,主要是为了后期进行电影语言的创新尝试。三个根本不相关的人物,如何交流?现代社会一定离不开电话。剧本中有大量的通话段落。传统的拍法是交替剪辑。但这次我希望用画面分割的方式,通话的两人处在分割的两半,保持通话过程的完整性。如果用胶片拍摄,将来进行后期特技合成,成本会增加很多。 用分割画面的形式来表现对话段落,打破了传统的蒙太奇剪辑,是电影语言的创新。这样的手法不是我的发明,但至少在中国电影中,这样大量使用,《羊肉泡》可能是第一部。 影片中旺才打电话寻找马浪涛居住的宾馆一场戏,还将出现一个画面中出现四个分割的画面,而四个分割的画面本身包含了剪辑。这样处理的目的,想告诉观众,旺才打了很多家宾馆的电话。画面一分四的处理,在中国电影中,《羊肉泡》可能也是第一部。 3、人物的造型要求 这部影片中的三位主人公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杨有宝是社会底层的打工仔,马浪涛是公司白领,葫芦头是大款、暴发户。我不希望在造型上故意夸大人物的特点,甚至进行标签式的包装。杨有宝是清洁工人,整天跟垃圾打交道。但造型要干净、整洁。这个要求不是要回避清洁工人一定会遭遇的脏乱,但作为一个人物形象,穿着打扮也体现了他的尊严。马浪涛虽是白领,也无需西服革履。葫芦头我希望打破以往观众对大款的认识--穿金戴银,俗不可耐,一看就是暴发户。葫芦头的打扮要洋气,时髦,但一开口说话,骨子里的土气就暴露出来了。 商业电影与文化 每拍一部电影,我都要琢磨一点与众不同的东西。《羊肉泡》虽定位为商业片,但我不希望是一部简单地给人娱乐的闹剧,它的骨子里应该有文化的支撑。文化虽说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可以规定情境,规范人的行为。这个故事主要发生在古都西安是道理的。宫廷御医、祖传秘方与西安的历史有勾连,观众才会信服。 饮食,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显现代表。一定程度上,饮食的特点折射一个地方集体的人性特征。比如陕西人爱吃羊肉泡馍。那泡馍的汤得熬上一宿,那馍得细细地掰,汤浓馍香,淳厚无比。陕西人,尤其是关中人的性格也如此。温和,倔强,不急不慌。四川人爱吃火锅,北方人叫它麻辣烫。一帮人围着一个锅子,麻辣鲜香,觥筹交错,人声鼎沸。所以四川人性急,火气大,也不乏豪爽。片名叫《羊肉泡馍麻辣烫》,隐含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片中也会有意展示羊肉泡和麻辣烫诱人的色香味。 因为涉及西安和成都,两个城市的地域特点用各具文化特色的场景、生活方式来呈现。比如西安的城墙、坊上回民街、书院门,成都的茶馆、休闲鱼疗、杜甫草堂等等。 总之,我希望《羊肉泡》即使作为商业电影,也是一部有文化内涵的商业片,它在某种程度上传递了人的精神。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