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兵天府 (2009)

  • 中国
  • |
  • 剧情  战争
  • |
  • 1小时50分钟
7.3
力荐
0看过
0想看
  • 片       名鏖兵天府
  • 上映时间2009年05月08日(内地)
  • 导       演 钱路劼李康生
《鏖兵天府》围绕成都的解放历史展开,涉及蒋介石败走重庆、弃蓉而逃、刘邓大军入川、解放成都、西昌等众多历史事件。摄制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昨天这场戏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全剧中最贵的一场戏之一,因为“蒋介石”迈上的这架“美龄号”是按照1:1的规格制作的模型,比原型飞机还重了3倍,除了不能开,所有的构建都与“美龄号”一模一样,造价接近50万人民币。此外,剧组还动用了峨影厂的一批镇山之宝——当年收购来的国民党军用老爷车,其中很多辆都是当年张群、李宗仁的座驾,十几年前有人出100万美元都没办法买走一辆。 导演阐述   阐述一开始就引用了克拉考尔关于电影本性的定义,“物质现实的复原”,在这里,并没有探讨电影本体理论的意思,也没有明确赞同某一影像美学主张的意思,而是《鏖兵天府》属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既然是面对历史,就应该是“物质现实的复原”,高度的写实性,不能有半点主观的夸张和浪漫,这与“真实地讲故事”是有本质的不同,因此,这一点要由中央“重大题材领导小组”予以审查和认定。然后,这“活儿”首先就是美术部门和摄影部门的,请在所有的造型元素上都尽量地实现“物质现实的复原”。也许有人会提出:“物质现实复原”与“戏”本身是矛盾的,两者如何统一?这里,就要从《鏖兵天府》的“戏”说起了。《鏖兵天府》仅从字面上看,就会感到一种烽火弥天杀声震地的“全武打”阵势,但从剧情内容上细看,就会感到它实际上是一个“文戏”,(这是编剧在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后得出的结论)。解放大西南的战役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打响的。在这场战役中并不是没有“打仗”,但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仗”都打得没有军事意义,也就是说那个“仗”无论打不打,甚至哪怕国民党军队“胜利”那么一两回,都完全改变不了国民党政权的土崩瓦解之势。它无法与“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相比,战场上的胜负,会在政治上、军事上产生全局性的影响。所以,《鏖兵天府》拍“打仗”会非常没劲,而且“没戏”。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这段历史很有“戏”,“戏”在哪里?一个新生的政权要“打扫房间”,而那个没落的政权却赖在“房间里”不想走,问题是那个“不想走”的仅仅是这个政权的头儿,他手下的那一群跟班随从早就想走了,因此“戏”是在心理心态上,而不在“打仗”上,所以《鏖兵天府》是一个“文戏”,(刚巧,我在福建参加60周年重点影片创作研讨会上,中宣部文艺局的领导对我说:《鏖兵天府》不要拍打仗,拍文戏。可见认识高度一致)。因此导演和演员都要抓住一个“心”字来出“戏”。这个“心”字怎么讲?对国共双方来讲都是三个字!共产党方面,从领袖、将帅到战士,都是三个字:心情好!国民党方面,从总裁到军政大员,从“中央”到“地方”也是三个字:心事重!导演从这里首先对演员提出要求,因为“拍戏”、“拍台词”最终都是“拍演员”。
...详情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