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白日焰火》赢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起,刁亦男就将中国电影与社会现实主义彼此相融,调制成一种奇异而强劲的鸡尾酒,后劲十足!(《综艺》 评)[1][1]
我发现我们对电影的理解比较接近,所以后来就谈到合作的可能性。他(刁亦男)的剧本比一般人是成熟一些。但是我觉得他的拍摄还是很本能的,没有特别多的事先的设计。他关注中国现实,但是又不是简单的批判,很节制。(文晏 评)[2][2]
在骨子里,刁亦男导演具有艺术片导演的作者气质,但中国现实语境的商业化“迫使”他“戴着镣铐跳舞”,并“在节制中寻求自由”。类型、风格的杂糅和混合,以及兼任编剧和导演身份的刁亦男使得这部类型电影保留了某种“作者电影”的另类气质,在获得欧洲电影节评委的青睐和中国电影观众的接受之间形成了和谐的张力;在艺术性、“作者电影性”与观赏性、商业性、大众性和现实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陈旭光 评)[3][3]
虽然刁亦男电影外在形式是犯罪惊悚片,但其电影在本质上是抒情的。他的作品扎根于犯罪,但影片表现的却是现代都市人温柔的情感。类型片的惯例和经验成了情感之花的养料和陪衬,人物在不同层次的灰色或精神分析的向度上被描绘。(《电影新作》 评)[4][4]
当时在电影院看完《白日焰火》,同行朋友都觉得很迷惑,但我感到了震撼,以为我在观看中发现了一种语法,那个时候我在写作《平原上的摩西》。这部电影给我的帮助是很大的,它让我发现内心的某种东西,好的创作是会引领你,知道你内心的欲望,我当时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和容器。(双雪涛 评)[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