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安德烈·费斯基,法国电影史上兼具创作与理论深度的重要人物,其职业生涯贯穿新浪潮后期至21世纪初,以独特的作者风格和对电影本质的探索著称。
费斯基出生于法国科西嘉岛,早年在巴黎参与《电影手册》编辑工作(1961-1968),与埃里克·侯麦(Éric Rohmer)、雅克·里维特(Jacques Rivette)等新浪潮核心人物共事,并担任主编助理。他撰写了大量关于布努埃尔、斯特劳布、雷诺阿等导演的影评,推动了《电影手册》从作者论向结构主义方法论的转型。1965年,他与诺埃尔·伯奇(Noël Burch)共同创立法国电影培训学院(IFC),邀请戈达尔、雷乃、玛格丽特·杜拉斯等大师授课,成为实验电影与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
费斯基的作品以文学性与哲学思辨为核心,擅长通过碎片化叙事和符号隐喻探讨人性与社会议题。他的导演生涯始于1960年代,代表作品包括:与作家克劳德·奥利耶(Claude Ollier)合作的实验电影《L'accompagnement》(1969) ,以科西嘉岛为背景,通过一位流亡者的视角解构身份认同。黑色惊悚片《Le tueur assis》(1985),聚焦一位退休杀手的心理崩溃,通过冷峻的镜头语言和非线性叙事探讨暴力与救赎。费斯基为法国电视台制作的导演访谈纪录片《Cinéastes de notre temps》(1966-1968),包括对帕索里尼、贝托鲁奇等大师的深度对话。其中《帕索里尼,反叛者》(Pasolini l'enragé)记录了意大利导演创作《俄狄浦斯王》时期的思想状态,被视为研究帕索里尼的重要文献。
费斯基的理论研究融合结构主义符号学与现象学,主张通过文本细读揭示电影的深层结构。他参与编写的《电影:批判性词典》(Cinema: A Critical Dictionary,1980)系统梳理了电影史与理论,对布列松、塔蒂等导演的分析影响深远。他提出“电影作为未完成的语言”概念,强调观众与影像之间的互动性,这一观点在其著作《Z aux oiseaux》中得到充分阐释。
费斯基与法国知识界保持紧密联系,与哲学家德勒兹、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等交往密切。他的电影常启用新浪潮演员,如让-尤斯塔奇(Jean Eustache)、伊迪丝·斯科布(Edith Scob),并与安德烈·泰西内(André Téchiné)合作编剧。2022年,纽约安瑟尼电影档案馆(Anthology Film Archives)为其举办美国首次作品回顾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