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加瑞尔

Philippe Garrel

姓       名

菲利普·加瑞尔

别       名

菲利普·加莱尔 / 菲腊·加海  

性       别

职       业

导演演员编剧

国       家

法国

出生日期

1948-04-06

星       座

白羊座

出  生  地

法国 巴黎

人物介绍

导演菲利普·加瑞尔是横跨法国“新浪潮”与“后新浪潮”两个时代之间的一个特殊人物。1948年出生的加瑞尔在16岁时摄制的一部短片就让他得到了“电影兰波”的称号,法国影评界认为加瑞尔的电影填补了“新浪潮”留下的几处空白。他70年代早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实验化风格,以及悔涩的隐喻性思维,影片的探索性和艺术性极高,往往在极少的人物活动,超写实的场景和画面中大量运用长镜头和跟拍手法象征化地表现一种强烈怪异的孤独感,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往往没有任何情节和对话。

从80年代初加瑞尔开始改变电影风格,也拍出了像《我再也听不见吉他声》、《爱情的诞生》、《野天真》这样的优秀剧情片,但与其早期的风格相距甚远。1948年出生,加瑞尔在16岁时摄制的一部短片立即为他赢得了“电影界兰波”的称号,戈达尔认为他摄制的关于法国五月革命的片子是电影史上“最好的1968年革命记录”,而法国影评界甚至认为加瑞尔的电影,填补了“新浪潮”留下的几处空白。

在70年代,加瑞尔做了一系列的电影实验,他开始刻意避开流行叙事和特定的历史或社会场景,以原型式的人物和事件使电影回到人间,而且,他的视角总是相当个人性,所以即使是和他本人经历截然不同的事件所构筑的电影,也往往显得象是他的传记。他喜欢拍摄父亲,儿子,妻子和女友。有意思的是,这个竭力避开传统叙事的导演却非常热衷于表现“神圣家庭”,甚至,在加瑞尔看来,唯一值得电影讲述的就是“男人和女人和孩子”的故事,当然,加瑞尔讲述的家庭故事绝不是一般电影所要表现的事件,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摒弃了种种所谓“扣人心弦”的电影架构,而以极其个人化的风格把通俗的细节拍得焕然一新。欧洲的导演们因此普遍认为加瑞尔的电影有非常之美,如同乔治·托赫(Georges Tour)的绘画,加瑞尔在处理日常生活时,总带着罕见的诗意。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