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张暖忻与李陀合著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是新时期中国电影革新的宣言。作为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她的创作精神也贯穿了四、五、六代的不同电影艺术实践,同时为中国电影中“女性电影”的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1](谢飞评)
张暖忻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实验电影的先驱,在理论上率先提倡法国新浪潮和纪实长镜头,在实践中开创了主观纪实风格电影,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时期电影走向世界和多元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2][2](王玲珍评)
张暖忻似乎为电影而生,她短暂的人生旅途与电影密不可分。郑洞天曾在《因电影而美丽》中回忆道:“她实在太渴望一部接一部地拍电影......(电影是)跟她的生命不可分割的渴望”。1978年和李陀合作完成《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站在世界电影坐标系上,从电影本体的角度讨论“如何使我国电影跟上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实现电影语言现代化的问题”。《沙鸥》奠定了她在影坛的位置,《青春祭》更是达到第四代导演和她个人艺术创作的巅峰。
[3][3](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赵远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