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明星资料馆>董哲

  2009年9月18日,在《建国大业》的研讨会上,韩三平忽然向在场所有专家和媒体隆重介绍了一个年轻人:“这个小伙子是个中共党史发烧友!”他就是董哲。
  2004年前后,还是网络写手的董哲写了一部网络小说《汉风》,导演米家山发现后将其下载下来拿给了韩三平。韩三平把小说全部看完后,他几乎不太相信一个二十几岁的“小娃娃”可以写出这么大格局的东西,于是把董哲找了出来。正是这个“发烧友”的加盟,才让《建国大业》有了王宝强和葛优误将北平城当作地主大院、蒋经国赴沪“打老虎”的精彩段落。韩三平感叹说:“没想到这个80后,比我们这些人还懂历史!”
写《建党伟业》的原则
  “《建党伟业》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对史料的把握至关重要,电影剧本前后改了40稿。导演和编剧创作的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即大的历史事件必须真实,小的细节再去艺术创作。
  “比如五四运动时的某一天,李大钊上街了,陈独秀没上街。但李大钊上街演讲说的话,不一定是在这一天说的,而是从他书里摘的,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用。”
  “电影中有一段胡适与学生间的对答,讨论关于文言文与白话文哪个更简洁,这件事的真实性毋庸置疑,但其实是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而我们把它放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还有一段是辜鸿铭与罗家伦的台词。罗家伦问他: 先生学贯中西,难道不知道孔子的学说可以应用于两千年前,但不能应用于今天吗? 辜鸿铭说: 孔子教人的方法,如同数学家的加减乘除,两千年前是三三得九,现在仍是三三得九,不会三三得八。 这段对答原本发生在辜鸿铭与伊藤博文之间,但我们把它移植到这里,也是可信的。”董哲说。
“玩”了20多年历史
  董哲是一个胖胖的小伙子,和写《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一样。“我和明月认识,都是圈子里的人。1979年生,历史和军事都是我的爱好。”董哲研究历史算“不务正业”,他在天津理工大学学的自动化,是工科生。
  “我是八卦历史的。我父亲是科班的,从历史系毕业,但后来当了物理老师。我家历史书很多,从小我就在历史书里爬来爬去。”董哲说自己对历史的态度就是“玩”,甚至可以说是“八卦”。
  他还有一堆“八卦历史”的发烧友。“我们有一个圈子,都在一些大小论坛上混着,玩得很High。大家对历史中的某些故事、细节很感兴趣,就在那里口水、辩论、吵架举个例子,圈内一位还考究过秦叔宝是什么时候参加工作的,年薪多少”说起玩历史,董哲兴致高涨。“我是网络写手出身。在网络时代,穿越小说也不是那么好写的,需要一定的历史底子才行。”董哲时刻不忘网络写手身份,笑着说人不能忘本。
  “做《建党伟业》很辛苦。韩总、黄导,我们是真诚地想奉献一部完整的电影给观众。做这部电影,也是我们自我升华的一个过程。我对那段历史充满敬意,对经历过历史考验的人物都充满敬意。”董哲认真地说。

CopyRight © 2022 电影卫星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