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珺导演的“土地三部曲”重新建构起中国西部乡村的当代现实,这种现实与第五代镜头下的乡土影像是迥异的,不再拥有为民族文化代言的野心,不再属意于讲述符号化、奇观化的民族寓言,而是以更加超越的人类意识去关注中国西部乡村这一特殊环境内“人”的真实生存状态。这些“人”当中,始终存在着一种“缺席”,即子一代的冷漠和回避。代表“过去”的老人和代表“未来”的孩子始终是李睿珺电影的主人公,这影射出导演对工业文明和现代社会的批判立场 :传统智慧遭到抵制,而现代社会制度又处处表现乏力,人类社会应将去往何处?(张文琪评)
[1][1]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李睿珺的画面具有一种“思想”,具有一种抓住思想的“机制”,所以,他的电影虽然不多,但却部部“引人深思”。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电影具有一种其他导演所不具备的、亦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深刻感”和“土味感”。(万传法评)
[2][2]
从小在甘肃高台长大的李睿珺,其作品多与家乡背景有关,经常关注老人、儿童等群体,影片风格偏现实主义。他身上有一种西北人的执拗,从《老驴头》到《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再到《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他不厌其烦地把镜头对准土地、老人甚至是一个民族的落寞,用连接过去来诉说对现实的不满。(新浪娱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