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罗钦可是苏俄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摄影家,也是苏俄十月革命中的重要艺术导师。 令人诧异的是,罗钦可一方面高呼“人民的艺术”口号,一方面又极 其坚持“个人观点”的创作;在两种往往呈相抵触的心状中,达到了相当巧妙的平衡境界。因此,他的影像成就,才为世人公认。
罗钦可是构成主义的三位创始者之一;其他两位是塔特林(V.Tatlln)、贾柏(N.Gabo)。而他比其他两位同志在苏维埃政权下要得意很多。 他是“人民启发委员会”艺术部门的一分子,也是“新艺术博物馆”(Museum ofFineArts)的馆长,并且在应用艺术学校教了十一年书(1921—31),且是该校技术学院的院长,同时也是前卫杂志(LEF)的创办者。 ‘ 这些经历充分显示了他的官方身份,驾着“苏俄新艺术”的方向盘,朝人民大道一路开去。值得注意的是,以一个二十来岁就开始走红的年轻小伙子,能一帆风顺的称霸艺坛多年,必定有特别的原因。一直是个大光头,长得很像明星泰利沙瓦拉的罗钦可,是一个世代毫无田产的贫农子弟。这种出生正是共产主义标准下的“毫无理疵的社会血统”,让他来领导艺术走向是最上选的人选。因此他十分顺利的能够从家乡彼得堡搬到卡山,而后进入莫斯科的艺术学院就读。在学院就以前卫的绘画表现而闻名。然后一直带着御用画家的色彩,步入康庄大道。不过,等到罗钦可爆发出“自我观点”时,他又彻底的被官方一手策划出来的舆论毫不留的痛加批判。 除了早年遭遇要比塔特林、贾柏顺遂之外,罗钦可的观念也是最激进的。他在一九二三年又发表了惊人的学说,声称“绘画已死,艺术家应同时具备画家、设计家和工程师的三重任务。”然后就从此搁下画笔、油彩,而拿起相机。他认为: “相机是社会主义之社会与人民的理想眼睛。” “只有摄影能回应所有未来艺术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