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 Chang-Ling
1924年生于河南,早年半工半读,一边求学一边参与敌后抗日的工作。1949年他去到台湾,就读政工干校研究班第二期专攻政治。1962年,任中制副厂长,开启他电影事业的开端。 1965年是梅长龄人生重要转折点,他奉命代理制片厂厂长,肩负电影首长的重大责任。梅长龄此时拍了《故乡劫》等剧情片,并且完成六部彩色纪录片;在正式担任厂长职务之后,知人善任,网罗军中优秀人才成立编剧小组,又成立新闻片摄影小组加强新闻片的摄制,并且成立监察、会计、制片分立的工作制度,让所有财力能够归公。他并大胆启用当时债台高筑的李翰祥,导演《扬子江风云》,创下当时台湾在本土、外地的卖座最高纪录,为中制奠下拍摄剧情片的基础,也为李翰祥挽回声誉。
1966年梅长龄再请李翰祥拍摄《缇萦》,成绩比《扬子江风云》更好,不仅为中制获得当年金马奖最佳影片,影评人更给予正面评价。1972年,梅长龄调任中影公司总经理,他运用在中制公司的经验及中影优良的制作环境,在中影六年制作完成三十多部片,其中包括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如《英烈千秋》、《八百壮士》、《梅花》、《汪洋中的一条船》等,不仅提高中影出品的水准也展拓海外市场。
知人善任,胆大心细可以说是梅长龄的座右铭及他的最佳写照,他深知电影是商品也是艺术,以中影立场拍片更要顾及社教意义。然而有能力且有知名度的编导却不愿意受太多限制,因此他聘用编导采取两种不同方式,能力强的导演授与全责,让他们发挥才能的责任制;能力较差的新编导,则利用小组会议集体创作的方式,集思广益进行影片拍摄工作。在业务与行政方面,採取分层负责的企业化经营,发挥团队精神;业务方面,开发中影关系企业如游泳池、文化城使中影业务转亏为盈,皆为他对中影的极大贡献。 1979年,梅转任中视总经理。协调当时艺人在三台间人事问题,并开发新的新闻节目,首创六十分钟的杂志型节目,融合益智与娱乐;提升连续剧的水准,以拍电影的人力、物力制作电视节目,如战国风云、维也纳时间、莎士比亚剧集等精緻节目改善社会风气,加强电视节目的社教功能。而这位中国影坛少有的领导人才却英年早逝,梅长龄于1982年病逝,享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