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飞电影系列贯彻着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和希望。尽管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重复着爱情失落和女性悲剧,但从未用毁灭和绝望来展示人生。他的悲剧意识中总是蕴含着温情和宽容,执著地流露出一线理想光芒。这种价值取向跟他柔美化的影像系统水乳交融,被一些论者看作是思想的审美化展现,而另一些论者却指称为“半部悲剧”、 缺乏惨死人生的社会性揭示。谢飞导演多年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探索中国电影教育模式,建设中国电影人才工程的实践贯穿了他的大半生。谢飞的电影创作和电影教学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探索过程。他常常说,“我是个电影教师我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事电影教育,创作和教学是我人生快乐的两大方面”。他不但把中年以后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全院教学和导演系的教学上,而且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电影教育的一套主张。
[1][1](倪震评)
谢飞是一位充满赤子之心的艺术家,他把出身和受教育的背景融进创作中,唱出了一出出生命和人性的赞歌。他同时也善于思考和进行理论总结,使得他的创作又呈现出理性色彩。犹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主要职业并不是导演,而是教师——这一特殊身份对他的创作和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1979—1987年第四代最辉煌的时期,他并不是最出色、影响最大的;但是由于他的坚持和执著,最终使他成为了经典第四代及其“艺术电影”的标志性人物。[2][2](饶曙光、裴亚莉评)
作为第四代导演中代表人物,谢飞在电影中往往关注人生的缺憾、人性的缺失、以及人情遭挫的忧患和痛楚。教师职业是谢飞与其他第四代导演的重要不同之一,也是他的作品能够贯穿严肃的哲理思考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原因。在和他交谈的过程中,不自觉的会被他的艺术理想所感染,也终于明白这个73岁的老人,为何能够不断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能够永远带着感激的心情生活,能够诗意地栖息在这个地球上。(央广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