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谢飞导演更加特立独行,而郑洞天则更加具有社会化的自觉。这种高度的社会化,必然会为导演的个体感性和艺术想象带来一张社会的天罗地网,有形和无形地束缚着艺术创意的空间,但从另一个意义上看,这又使郑洞天能够在创作、教学、评论、社会活动、电影管理和公共事物各个方面都能够呈现出一种超凡的综合能力和才华,甚至可以说他似乎是一个当前中国电影领域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也许,这正是郑洞天在中国电影格局中的特殊地位。[1][1](尹鸿评)
郑洞天作为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作品中印证了第四代导演的群体特征。他将自己的深切关怀投入到角色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上,就连每一个细小的道具安排都融入了导演严密的理性思考和深切的感性表达。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影片在主题表达上总是带着知识分子特有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流露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他的创作兼具西方写实主义美学和东方写意美学的特色。
[2][2](南京师范大学于晓雪评)
郑洞天老师是优秀的电影艺术家和电影教育家,他1961年考入导演系,1976年起在导演系任教,并担任导演系系主任多年,培养了一大批导演艺术人才,为学校的艺术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作为中国电影导演第四代的代表人物,郑洞天教授导演了十多部电影电视剧,艺术成就斐然。他于1980年拍摄的电影《邻居》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描写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状况,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成为新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电影经典之一。郑洞天教授获得过中国电影金鸡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杰出贡献导演奖、第二届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北京市十佳电影艺术工作者、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等众多奖项和荣誉。(北京电影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