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第九日:《未知》好莱坞式刺激收尾柏林
当地时间2月18日,第六十一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进入了第九个比赛日的进程。在当日主竞赛单元上映的两部影片分别是乔舒华•玛斯顿拍摄的反应阿尔巴尼亚地区人民生活和矛盾的《血之救赎》以及西班牙导演佐米•希尔拉拍摄的好莱坞大片《未知》。由于《未知》是整个柏林电影节的闭幕片,且不参加金熊奖的竞争。所以,从《血之救赎》放映完毕之后,柏林电影节的参赛片放映工作就已经结束了。
目前,位居场刊打分榜上第一名的还是伊朗电影《内达和西蒙:一次别离》,分数为3.5分。贝拉•塔尔的新作《都灵之马》以3.4分位居第二。备受瞩目的拉尔夫•费因斯的导演处女秀《科里奥兰纳斯》以2.1分位居中游。无论如何,本届柏林电影节的最终结果还是要等到当地时间2月20日,评委会宣布最终获奖名单才有定论。
《血之救赎》:阿尔巴尼亚的故事
在许多年前,阿尔巴尼亚电影曾经和中国银幕结下了不解的缘分。在那个没有好莱坞大片的年代里。流行着这么一句形容各国电影的俏皮话:“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实际上,这是普通观众对电影的一种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在当日的柏林,上映了一部美国导演拍摄的,讲述阿尔巴尼亚故事的影片《血之救赎》。这部电影站在了一个变革和进步的立场,把两代阿尔巴尼亚人的故事、阿尔巴尼亚人的传统和生活现状表现了出来。阿尔巴尼亚可以算得上是欧洲最为封闭和贫穷的国家,甚至在新闻里都看不到它的面目。于是,电影便成为了研究和了解这个南欧国家最好的媒介。
影片的故事的主角是尼克,他是一个17岁的高中生。他的功课不好,正在幻想自己高中毕业之后能开一家网吧维持生活。快成年的尼克喜欢上了同班的一个姑娘,心里蠢蠢欲动的他正在伺机表白。尼克有一个叫做露娜的妹妹,她只有15岁,准备考大学。可是不幸很快地就降临到了遮护普通人家的头上,他家和另外的家庭因为土地问题而吵得焦头烂额。口舌之中,尼克的父亲失手刺死了另外一户人家的长子。父亲非常害怕,选择了躲进了深山老林避罪。根据阿尔巴尼亚当地流传了上千年的古老习俗,在家庭出了这样的事情的时候,要么血债血偿、要么交出长子尼克,否则就派人在他们家门口24小时监视——不允许长子尼克离开家门半步。整个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露迪娜的肩上。她现在被迫离开学校,停止学习,做起了父亲的工作。新的责任让露迪娜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能手。她的哥哥却因为长期的“离群索居”的生活而变得沮丧和焦躁不安。尼克无法忍受这种生活,加之对女友的思念,他出卖了自己的父亲。父亲被抓进了监狱,一家人卖了马,赎回了他。这种做法刺激到了失去长子的另一户人家。在面对面的商谈中,他们虽然原谅了这个老人,但却要永远放逐尼克。尼克没有过多的犹豫什么,转身便离开了这里,踏上寻找生活的新路途。
目前,位居场刊打分榜上第一名的还是伊朗电影《内达和西蒙:一次别离》,分数为3.5分。贝拉•塔尔的新作《都灵之马》以3.4分位居第二。备受瞩目的拉尔夫•费因斯的导演处女秀《科里奥兰纳斯》以2.1分位居中游。无论如何,本届柏林电影节的最终结果还是要等到当地时间2月20日,评委会宣布最终获奖名单才有定论。
《血之救赎》:阿尔巴尼亚的故事
在许多年前,阿尔巴尼亚电影曾经和中国银幕结下了不解的缘分。在那个没有好莱坞大片的年代里。流行着这么一句形容各国电影的俏皮话:“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实际上,这是普通观众对电影的一种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在当日的柏林,上映了一部美国导演拍摄的,讲述阿尔巴尼亚故事的影片《血之救赎》。这部电影站在了一个变革和进步的立场,把两代阿尔巴尼亚人的故事、阿尔巴尼亚人的传统和生活现状表现了出来。阿尔巴尼亚可以算得上是欧洲最为封闭和贫穷的国家,甚至在新闻里都看不到它的面目。于是,电影便成为了研究和了解这个南欧国家最好的媒介。
影片的故事的主角是尼克,他是一个17岁的高中生。他的功课不好,正在幻想自己高中毕业之后能开一家网吧维持生活。快成年的尼克喜欢上了同班的一个姑娘,心里蠢蠢欲动的他正在伺机表白。尼克有一个叫做露娜的妹妹,她只有15岁,准备考大学。可是不幸很快地就降临到了遮护普通人家的头上,他家和另外的家庭因为土地问题而吵得焦头烂额。口舌之中,尼克的父亲失手刺死了另外一户人家的长子。父亲非常害怕,选择了躲进了深山老林避罪。根据阿尔巴尼亚当地流传了上千年的古老习俗,在家庭出了这样的事情的时候,要么血债血偿、要么交出长子尼克,否则就派人在他们家门口24小时监视——不允许长子尼克离开家门半步。整个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露迪娜的肩上。她现在被迫离开学校,停止学习,做起了父亲的工作。新的责任让露迪娜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能手。她的哥哥却因为长期的“离群索居”的生活而变得沮丧和焦躁不安。尼克无法忍受这种生活,加之对女友的思念,他出卖了自己的父亲。父亲被抓进了监狱,一家人卖了马,赎回了他。这种做法刺激到了失去长子的另一户人家。在面对面的商谈中,他们虽然原谅了这个老人,但却要永远放逐尼克。尼克没有过多的犹豫什么,转身便离开了这里,踏上寻找生活的新路途。

应该说,这是一部展示阿尔巴尼亚地区“生活、传统风情”的影片。虽然看似一部法制纪实的影片,但其丰富的细节、转折的剧情和人物不同以往的选择,都表达出了阿尔巴尼亚这个地方人民生活和思维的变化。相比较起在战争中长大的父辈,尼克、露娜这一代人显然更加愿意看看电视、听听MP3、上上网、玩玩游戏和念书深造这种生活方式。而影片中的父辈,依然过着用马车出行、砍柴做饭的传统生活。可以说,这种生活习惯的对比,恰好地反映出了阿尔巴尼亚在遭受蹂躏这么多年之后的变化。正所谓现代化进程一定会遭受到很多阻力,就如同影片中血债血偿、民间私刑、用马就能把杀人犯赎回来的情节——这些都是传统的“反现代化”的元素。这两种元素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这部一点也不“莫名其妙”的影片。可以说,影片的主题非常明确,那就是进步的阻力和变革的决心。但是这个故事并没有像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那些同样是讲述变化的影片那样令人有荡气回肠之感,相反,这个故事整体略过于局促和不安分,杀人的情节有些“喧宾夺主”。虽然在题材上较为讨巧,但是整体并不出色。尤其是年轻演员们的表演,更是平淡如水。倒是影片的摄影非常出色,延续了乔舒华•玛斯顿在《万福玛利亚》中开创出来的那种美学风格,令人欣喜。
对于影片,北美媒体的点评可以说是不低也不高。《综艺杂志》称:“乔舒华•玛斯顿这次又用在《万福玛利亚》中的手法和视角拍摄了一部讲述阿尔巴尼亚地区家族世仇的影片。影片中的异国情调令人着迷,而且用非母语出演的演员们的努力也值得赞赏。不过,这部影片却并没有《万福玛利亚》的那种气势和布局,显得更为小众化一些。可能在文艺片影迷那里,这部影片会找到自己的市场。”而《每日银幕》对影片的评价颇高。该文称:“在拍摄完了令人震惊的《万福玛利亚》的七年后,乔舒华•玛斯顿强势回归,这是一部有着丰富细节的风情画一般的影片。作为柏林的一部参赛片,这部影片的实力超群。”按照这种舆论的态势,加之影片讲述的变革本身的内容的加分,乔舒华•玛斯顿的这部影片在柏林有所斩获并非没有可能。
下一页:《未知》扫颓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