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

电影《风暴》首现炸掉中环 重造实景体现大制作

时间:2013.12.19 来源:1905电影网

江志强或许是电影投资人中的异类
 
    从很多角度来看,江志强是电影投资人中的异类。江志强的父亲江祖贻是著名的电影发行人,1950年代起开始在香港经营“百老汇影院”,从小江志强就跟着父亲去世界各地买电影,然后拿回香港发行。在1980年代香港电影的繁荣期,他把宫崎骏《天空之城》这样的“独立进口片”引入香港—当时好莱坞影片由美国公司的香港分部自己发行。而当进口片开始竞价的时候,他转而开始自己拍电影,此时正值香港电影没落期。很多人认为合拍片没有前途,但江志强认为“故事”本身有自己的魅力,他和刘德华一样,对电影的好坏判断的第一准则是:先看剧本。

    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江志强的最明显的特征还是“会算”,他自己也乐于承认这一点。”比如之前拍《第一次》,我跟韩延说只能给你1个月,工作人员我签2个月,拍戏的人我只签30天。”江志强说,“不同类型片子的剧组多少人,要拍多久,这些我最清楚了。比如我跟薛晓路说,《北京遇上西雅图》我给你拍1个半月到2个月,在美国拍。2个月就要拍够35天。”

    江志强一直将他的影业公司控制在50人左右的规模,不同的人盯不同的项目,将不同工种外包,而不是像其他影视公司一样建立许多职能分部,由多个部门参与一个项目的不同环节—他被誉为国内最优秀的制片人,也是最事必躬亲的一个,光剧本就看过一万多本。“我刚开始在香港拍片的时候和现在,观众喜好其实是差不多的。所以那个时候我才会去拍超级大片,大家都觉得超级大片能赚的时候,我去拍了一些小片,因为这些东西我都经历过,所以我知道这个变化。”江志强说,他早年的经历让他相信,电影并没有固定的收入模型,但好片一定能卖。而在香港电影的历史上,1990年代三四千万元的制作级别只是一个个别现象。

    从电影工业体系的角度来看,即便在香港电影最鼎盛的1980年代,香港电影的整个生产模式也与好莱坞甚至是“工业体系”的概念相差甚远。导演在拍摄期间随意更改剧本、拍摄时停时赶,一部戏常常只拍十几天,为了赶时间有时候只有剧本大纲就开拍。

    这种“自由”与“即兴”成为香港电影一大特色,但也限制了整个市场的规模和影片质量,这种制作理念和风格也随着时间推移逐步落伍。  刘德华也感受到了香港同业的迷惘。“方向不明,应该有的分配没有做好,比如现在有模仿好莱坞的、和内地合拍的、有只拍道地香港的。”

下一页:刘德华成为电影投资人
>>查看全文
前任4:英年早婚
爱情

前任4:英年早婚

韩庚相亲遇刘雅瑟

湘西剿匪记(下)
战争

湘西剿匪记(下)

军民一心抗击匪患

免费
剧情

免费

当代青年创业故事

买车
剧情

买车

小夫妻买车闹分歧

无人区
犯罪

无人区

徐峥黄渤生死对决

杨贵妃
爱情

杨贵妃

大唐盛世一代宠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