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却锋利 走进金马奖最佳导演文晏的电影世界

Part 3:自我成长
做自己喜欢的电影 三年拍一部已经是时间底线
在四年前的多伦多电影节上,我一度很感慨,当时只有我们一家媒体采访了这位没有“名气”的电影人文晏。而后她担任制片的《白日焰火》在柏林电影节大获全胜,国内票房也突破亿元大关,然而却没有出现以文晏为主角的铺天盖地的新闻通稿,我当时不解地问她,怎么不赶紧趁机把自己炒红,她只是笑着说“还是好好做我喜欢做的电影吧”!
没想到她真的做到了,在《白日焰火》之后,文晏就一直在准备《嘉年华》,四年后,她终于磨出了这部佳作。然而四年的时间,在“快消”时代,有些导演都能拍出好几部电影了。
对此,文晏却有着自己的坚持,“我觉得三四年做一部电影,是个相对正常的周期,毕竟每个环节都要准备好,才可以往下走,否则就是对电影的不负责任。”文晏说,每个人的诉求不同,对她来讲,她不在乎数量,她只是希望做高品质的电影,“中国电影工业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未来逐步完善,拍摄周期也会相对缩短,但是三个月拍一部电影,对我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提及不久前,徐峥在现实题材电影《猪太郎的夏天》首映式上,一针见血指出电影创作者的问题症结,毫不避讳批评电影人忽视身边真实故事,直言“我们现在的电影都很炫,包装、特效、笑料越来越多,但却没有回归到电影的本来、回到最初、最简单的地方。很多IP电影,我不知道那是关于什么的故事,好像是关于特效的故事吧,还有很多盗墓的故事,我也get不到他们的主题”。

对此,文晏也希望电影人能够关注现实,“我觉得至少相当多的一部分电影应该是关注现实,关注我们生存世界的。我们作为电影人有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但这种表达至少不应该脱离我们生活的环境。当然,并非每位导演的每部作品,都要做现实题材,但至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影人都应该有所顾及,而非忽视。”
《嘉年华》是部勇敢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没有猎奇,也没有疯狂。仔细品味,她所关注的事件,并非只是中国的现实,而是全世界女性都在面临的困境,这才是中国电影一直缺乏的所谓的国际视角,一个与世界连接的“共性”话题。
在这个“嘉年华”的时代,坚守底线和寻找自我都是件不容易的事。在我看来,文晏对电影的初心不改,才是最打动人的,也必定为她赢来各方尊重。正如《嘉年华》所讲,一切事,最终皆在人的选择,电影亦是如此。
写在文后:
和文晏谈话总是那么愉快,你会看到她眼里闪着爱电影的那份光,即便过去了那么多年,但她的兴奋感却仍旧如此强烈,对电影痴心不改。
近年,文艺片在国内电影市场的认可度也与日俱增,《白日焰火》、《路边野餐》、《摔跤吧!爸爸》、《冈仁波齐》……甚至连《二十二》这样的“冷门”纪录片,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更多的媒体开始关注文晏这样的导演,愿意为这些怀揣着电影梦,并为此默默付出努力的电影人预留版面;当观众的目光也不再只局限于那些光鲜亮丽的明星身上,愿意为《嘉年华》这样电影买张票,那之于中国电影,将是一大幸事。
[1905电影网]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观看TA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