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破裂,在于家人间的隔阂
去年,有一部电影,很多人应该蛮期待。
只是碍于疫情问题,原计划今年三月上映,改成了网络播放,但精彩程度不差分毫。
它的名字叫做《春潮》,汇集了大陆、香港、台湾最优秀的制作阵容,给观众带来了一出平淡却不平静的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春潮》讲的便是三代人姥姥、妈妈、外孙女剑拔弩张又彼此羁绊的故事,片中涉及的原生家庭,关系已然破裂,原因源于家人间的隔阂。
父亲的缺席,让这个家庭不完整,亲情关系只有同代人的恨、两代人的怨气,与三代人的不理解。
她们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却像个陌生人一样相处,母女相见唯有沉默,连礼貌性的问候都未出现过。
外孙女则是她们之间的调和剂,只要有她在,这个家庭才会有一丝明亮出现,否则都是压抑与刻薄。


姥姥纪明岚对外热情大方,总在传播正能量,回到家却是另一副面孔,戾气逼人、百般挑剔。
她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她对已经死去的丈夫的恨,恨他没让自己享过一天福,只不过,她将这份恨转嫁到了女儿身上。
如社区排练歌曲时,所有人都在她家练习,女儿郭建波(郝蕾饰演)回来后躲在厨房抽烟。
母亲闻到了烟味,径直走到她身边,带着一股盛怒,也不顾女儿的情面,大声的呵斥道:“没看到有这么多人吗,还在抽烟,有毛病!”

在她的口中,丈夫是个无用且丢脸的臭流氓。
她们俩结婚那会,中国正处于政治变革的时期,一举一动都会被无限放大,甚至会危及生命。
而她的丈夫,在菜市场摸女人屁股,被人追着打;在电影院裸露自己的身体,被人嫌弃;带小姐回家,给钱少,人家以强奸报警。
这些羞耻的事情令她在那个年代活得很艰难,但为了家庭,她强行忍受着所有的不堪。

可她也不是个完全的可怜人。
她有自己的目的,当初和丈夫结婚,是为了自己的城市户口,为了改变命运。
当丈夫出事后,她又为了维持自己的虚荣,装悲惨,多次写检举信举报丈夫,还把女儿当作博同情的工具。
只是女儿没有跟她站在同一阵线,这便成了她恨郭建波的由来,对她不屑一顾,冷眼相待。

她的脾气很差,在家里,只要她不高兴,所有人都不得安生。
在饭桌上吃饭时,外孙女说她脾气不好,转身就变脸发飙,自己考了99分,都得不到一个好脸色。
这番吐槽令她大动肝火,责怪外孙女不懂感恩,对她多好都没用,顺带以“白眼狼”之词抱怨外孙女和女儿。

虽然她有种种不是,但她却不是个无情之人,对女儿、对外孙女都有爱存在。
困难时期,她会把所有的细粮省下来,给孩子和丈夫吃,而自己的那份,则给母亲寄去,每天只吃一顿饭。
深感年老之后,她会把自己的积蓄以外孙女郭婉婷的名义存起来,以防止自己哪天走了,郭婉婷上大学不用愁学费。

她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有些刻薄的样子,在于纪明岚没有正确的价值观。
她看重自己的付出必须要有回报,一旦不能得到同等或超越自身的回报,她的怒火便上心头。
如外孙女跟她犟嘴,表现出想要脱离她的迹象时,她会马上崩溃,让她滚的越远越好,可转身便会自怨自艾的哭泣。
如她的新老伴儿老周夸赞郭建波是个良心的记者,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面时,纪明岚会谴责她享着国家的恩惠却出言诋毁国家,吃里扒外。

在这样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下长大,郭建波终其一生都将陷入沮丧和不断挣扎中。
在她的话中,父亲并非一无是处,会在自己来例假,母亲置之不理时,给自己安慰和体贴。
只是父亲去世后,她得到的这种关怀的爱越来越少,直至消失,所以她开始作践自己,以此来报复母亲。

在工作上,郭建波一点都不懂圆滑,人到不惑,依旧干着基层的工作,领着微薄的工作,住着单位简陋的宿舍。
在生活上,郭建波的私生活有些糜烂,经常在别的男人的怀里醒来,就连女儿郭婉婷的生父都不知道是谁。
在感情上,郭建波有些固执到偏激,放不下过去,不去想未来,对女儿有感情却时常缺席,对母亲有爱,却因父亲不表达。

有一次,郭建波特地找了一个相亲对象,当着母亲的面,进行自我羞辱。
母亲客气跟人家说:“家里面就一个女儿,一个外孙女,没有男人”,她却给男友发信息说:“家里男人都死光了。”
母亲说:“男的在小孩出生时,出车祸去世了”,她又给男友发信息说:“我也不知道孩子的爸爸是谁。”
母亲不知她暗地里的操作,还在滔滔不绝地介绍,而她又回复到:“你对面的两个女人只有一个乳房,你猜在谁的身上。”
这番举动,直接吓跑了前来相亲的对象,可她却有些欣喜,因为她以自己的小心机给了母亲一道难题。

其实,母女俩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她们缺少的是一次坐下来,促膝长谈的机会。
只不过,那些隔阂因话没说开而越陷越深,导致在日积月累的日子里,逐渐成为解不开的结。
所以郭建波在母亲生病住院后,才会对着玻璃来了一段长达7分钟的自言自语,看似对母亲倾述,实则是希望与母亲和好如初。


以郭建波和纪明岚的紧张的关系来看,如此破裂的家庭,早该分崩离析,可维持这根纽带不断裂的因子,是外孙女郭婉婷。
她在母亲和姥姥的夹缝中成长,很早就懂得了大人世界的规则,她会在姥姥和母亲僵持时,以玩笑化解,也会在她们将要争吵时,让母亲先走。
她的成熟来自迫不得已,她的察言观色来自对完整的家庭的渴望,渴望父女或母女玩闹的快乐。
所以她才会那么羡慕她的同学,学着同学的样子,把家里的布剪成朝鲜服装的样子,在钢琴上跳舞。

这种平静式的悲剧,每天都在中国的家庭中上演,也许没有《春潮》中的那种恨,但也不乏怨。
因为在很多时候,中国式家庭没有那么多的鸡飞狗跳,取而代之的是父母的满腹牢骚,儿女的克制隐忍,与孙子辈的懂事或调皮。
可是,就是这种无休止的冷战,让许多家庭仅靠血缘关系和一纸婚书维持着表面的和谐。
实际上,尽管亲情还在,暗涌却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