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号

疫情题材的“热”与“冷”

时间:2021.01.25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一起拍电影

作者 / 无念

越来越多有关疫情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正在被观众们关注到。

 

上周五22日,讲述武汉人民抗击疫情的纪录片《武汉日夜》全国公映,这也是国内首部登上大银幕的关于抗疫题材的纪录片。而这一天,距离去年武汉封城的日子,刚好过去了整整一年。

 

一年的时间,说快也快,说慢也慢。在这一年里,从疫情刚刚爆发的最初,人们对它的恐惧和焦虑;到后来防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人们不再对它一无所知;再到如今开始陆续推广疫苗注射,人们也已习惯了防疫常态化的日子。不得不承认,疫情确实完全改变了人们原本的生活,各行各业在这场意外的浩劫里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所有人也都在这场艰巨的抗疫行动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可以说,在新冠疫情肆虐横行的过去这一年里,“抗疫”成为了几乎全人类的共同主题,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那些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和动人事迹,也时时刻刻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受此影响,同时也是在国家的大力鼓励和扶持下,一大批有关讲述疫情的影视剧作品频繁涌现出来,这一题材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那么,截止到目前,究竟已经有哪些疫情相关的影视剧作品和观众们见面了呢?它们又分别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件承载了无数人集体回忆和眼泪的重大事件面前,究竟什么样的抗疫影视剧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呢?

 

纪录片:“在场”的力量

 

纪录片是在疫情发生后,最早出现的一类片种。

 

由于具有无可取代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制作周期较短,情绪代入较强,因而在疫情发生的初期,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方式被切断时,纪录影像便成为了所有人了解疫区情况最直接的渠道。

 

最早,是一群身在武汉的普通人,拿起身边的设备,随手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周围日常。他们当中有外卖小哥、有普通上班族、也有vlog博主,他们的记录成为了人们关心和了解当地情况最及时也最便捷的窗口。

 

而灾难的降临对于纪录片人而言,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感召”。在武汉地区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一批新闻媒体记者,以及纪录片工作者自发地前往当地,和众多驰援疫区的白衣天使们一起,成为了最早到达的一批人。也正是凭借着他们的勇气和坚持,我们才有机会看到之后这些关于疫情的纪录片。

 

周浩的《武汉工厂》、陈玮曦和吴皓的《76天》、范俭的《被遗忘的春天》和《空荡荡的街头,到处都是方向》、竹内亮的《好久不见,武汉》、魏丹的《方舟》、程工和张侨勇的《武汉!武汉》……这些各式各样的纪录长短片,纷纷从疫情发生的各个阶段去记录并讲述了每个普通人在面对疫情这一巨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时,所展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和真实感受,成为了观察并记录时代的重要窗口。

 

不仅如此,传统电视媒体和互联网视频平台在这过程中也承担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腾讯的《口罩猎人》、优酷制作的《冬去春归》、爱奇艺出品的《中国医生·战疫版》、B站和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金银潭实拍80天》、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制作的《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等等。通过这些纪录片节目的播出,也让人们拥有了一个更加全面了解疫情的视角。

 

而《武汉日夜》作为首部大银幕公映的抗疫纪录片,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由于天然的题材优势,以及对于现实生活极强的情绪感染力,想必它可以从最大程度上引起观众的共鸣;另一方面,作为电影市场类型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的公映也可以扩大市场空间,增强类型多元性。尤其在如今疫情又有抬头趋势的一年后来看,本片在打动观众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纪录片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而透过这面镜子,让我们所有人得以看到,影像“在场”的力量是巨大的,更是十分必要的。

 

影视剧:真实的“虚构”

 

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复工后的影视行业也快速加入到疫情题材的创作队伍中来。各个地区也都发布消息,称将大力推进有关疫情及医疗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并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一定程度的扶持。

 

和纪录片所代表的“真实”相反,电影和电视剧的创作往往带有很强的虚构和艺术加工的成分。不过,俗话说的好:“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即便是“虚构”,那也是建立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之上,不然就变成了臆想的空中楼阁。

 

疫情期间有两部重要的电视剧播出,分别是《最美逆行者》和《在一起》。两部剧先后定档,从制作上来看均体现了强大的“中国速度”,但是在口碑和讨论程度上却呈现出了天差地别。

后者作为时代报告剧,以“真实”、“感人”、“有共情”等评价赢得了观众们的认可,豆瓣也有8.7的高分,算是一部相当成功的抗疫电视剧;然而前者虽顶着国内“首部抗疫题材电视系列剧”的名号,却被广大网友评价为“剧情极度失真”、“不尊重女性”、“强行煽情”、“满屏尴尬”等等,口碑也受到了很大的争议。

 

这是电视剧的部分。而相比电视剧的拍摄过程便捷、后期制作时长较短等特点,电影的制作周期则要更长,所面临的制约更多,审查也往往会更有难度。

 

截至目前,已有多部有关疫情题材的电影发布物料,甚至有些关于疫情的网大已经悄悄播出,只不过并没有引起足够大的水花。

 

这其中,最受人关注的一部电影,当属已发布预告海报,集结了一众实力演技派的年度主旋律电影《中国医生》。本片由《中国机长》的原班人马打造,是博纳的“中国系列”第二部,刘伟强继续担任导演,张涵予继续主演,饰演终南山一角。另一部已经公布预告片的电影是《勇敢的你》。本片同样采用了全明星的演员班底,由五位导演分别制作其中一个单元,制成一部“拼盘式”作品。

 

除此之外,还有一批正在拍摄中,或正在筹备中的抗疫电影,包括《笑着对你说》、《江城子·在武汉》、《战疫》、《战疫英雄》等等,电视剧方面则有《生命缘》、《握住我的手》、《长城脚下的红石口》、《120移动急诊室》等一批项目已经备案。另外,有很多导演也都透露了准备创作有关疫情题材的作品的打算,包括路阳、田羽生、章家瑞等。

 

值得一提的是,港台地区也同样出现了一批以疫情为背景,或者直接展现抗疫情节的作品。比如,台湾地区的《怪胎》,虽然是一部爱情片,但整个故事背景则是以疫情的大环境为主,而片中的两位“强迫症”主角也多以戴口罩的形象示人;而香港地区,一批抗疫题材的电影也正在制作中,包括邱礼涛的《战疫天使》、谷德昭担任总导演的《总是有爱在隔离》等等。

 

海外地区:

疫情作为背景,多媒介形态融合

 

我们再将镜头转向中国以外的海外地区。

 

如今,欧美地区成为了疫情爆发的重灾区,影视行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此情况下,除了不少大片纷纷延期上映、流媒体平台蓬勃发展之外,有关疫情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也是层出不穷。不过,相比上面提到的这些国内的影视剧以外,国外的这些作品无疑在形式上、内容上,乃至制作规模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和突破。

 

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趋势,就是在影视剧中,关于多媒介形态的融合,也就是以往我们提到的“桌面影像”或者说“多屏幕影像”的概念。由于社交距离以及居家隔离等一系列举措的出台,人们不得不纷纷将线下的工作、社交行为搬至线上,基于这种方式,国外的影视创作者们纷纷“就地取材”,以视讯窗口作为载体,创作出不少高质量的影视剧作品。

 

比如日本的《双重预约》。本片的所有镜头均是以电脑屏幕前的摄像头作为视角,在剧情设定上层层反转,兼具了喜剧的笑点和悬疑惊悚片的氛围,节奏极佳,细节丰富,同时还紧跟时事热点,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再比如英剧《舞台剧》,制作过程完全遵循了社交隔离的规定,凭借着演员自己拍摄和视频会议的技术制作而成,形式相当创新。

除此之外,英国电影《封锁》、《夺魂连线》、美剧《新冠时期的爱情》、日剧《正是现在这时候,才要制作新剧》、《#远程恋爱~普通的恋爱是邪道》、《爱的距离》等影视作品中,均有这种多媒介/屏幕融合的场景出现。

 

由此可见,疫情作为一个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公共事件,完全可以催生出众多类型和形态的作品。在这个环境下的事件和人物,也不一定只有“抗疫”这一个主题可以挖掘。这点或许值得国内的创作者们学习一下。

 

当然,国外也有很多关于疫情的科普向作品,以及讲述人们抗击疫情/病毒的类型化商业电影在开发中,这是好莱坞电影的强项。

 

比如迈克尔·贝监制的电影《鸣鸟》,集结了爱情、惊悚、灾难等多种元素,讲述了一对年轻恋人在不久的未来,病毒肆虐全球的环境下坠入爱河的故事。电影《2020去死》是一部伪纪录片,以回顾的方式带领观众们重新回看过去这不太平的2020年,吐槽向的口吻中穿插真实的历史事件,同时由知名演员出演被采访的素人,在真实与虚构、恶搞和嘲弄之间表达了对于这一年的复杂情感。

 

另外,疫情导致线下的电影节展交流活动取消,很多电影节或平台纷纷转向线上,邀请了一批来自各个国家的导演,针对居家隔离这一话题,分别创作一部几分钟的短片,从而组成一个长的剧集系列。比如,贾樟柯的《来访》就是受希腊塞萨洛尼基电影节的邀请制作完成;再比如剧集《居家自制》也是由18为导演分别拍摄短片后汇集而成。

 

综合来看,国外的影视剧也不乏很多关于疫情题材的作品诞生,其中既有对于疫情这一事件的正面直接展现,比如人们抗疫的具体过程,受疫情影响而导致生活发生的转变等等;同时更多的则是将疫情作为故事背景,从而去寻找在这种环境下新的叙事可能,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主题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拔高和突破。而随着国外的抗疫进入到重要阶段,想必也会有更多围绕该题材的作品诞生,我们也将持续期待。

“疫情片”究竟怎么拍?

 

其实,在重大的社会现实和灾难面前,有关该题材的影视剧创作一直以来都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也常常成为行业内追求的热点。面对这次的疫情,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好的“疫情片”究竟要怎么拍?

 

确实,目前国产医疗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很容易出现内容上的同质化。过往的医疗题材的影视剧作品,除了展现医务人员的人性光辉和行业现状,以及通过人性的复杂和多面展现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和行业内的弊端以外,想要突破题材的限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的不好很容易出现过于说教、刻意煽情、情节失真等一系列问题。

 

针对该题材的创作,我们的创作者们要积极观察,去努力寻找突破口。在情报君看来,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刻画群像、展现人性的同时,找准人物和事件的痛点。

 

何谓痛点?简单来说,就是要找到那些能够让观众们引发共鸣的核心。但是有关疫情期间被报道的新闻事件和感动人物十分有限,“一窝蜂”式的围绕其展开创作也容易造成内容上的雷同。这时,就需要去选取一些虽然是个例,但是却具备代表性的事件来展开叙述。

 

韩国电影《流感》剧照

 

疫情期间,每家每户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是那种对于新闻的关注、对于疫情的担忧和焦虑,以及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人发生的矛盾冲突,这些细节和情绪都是共通的。创作者们一方面要代入平民百姓的视角,把情感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上,真实地展现人们的心理变化和情绪反应;另一方面也要广泛调查采访,搜集消息,去了解人们在疫情期间遇到的真实困境,不管是医务工作者、患者还是普通人,避免刻意的个人英雄主义,反而要突出人物的普通,只有这样这才有可能让观众感受到角色身上的弧光和变化。

 

其次,正如饶曙光老师在写给人民网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一样:“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前医疗体制的不完善,我们的影视剧创作需要将焦点放在这方面。”

 

他提到:“通过影视作品疗愈疫情中人们遭受的心理创伤,也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警示,引起全行业、全社会、全体民众的‘疗救’,这也是创作医疗题材影视剧独特的价值、独特的魅力所在。更重要的是,艺术创作不能把灾难当成歌颂,这是底线也是红线。更进一步,我们要有更深刻的反思,要有更高的精神主旨和追求,要有更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审美呈现和表达。”

 

的确如此,创作者要积极听取来自社会上的各种声音,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积极的还是绝望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创作上的“千人一面”。另外,也绝对不要怕揭露问题,更不能遮蔽或忽视事实的真相,好的艺术作品对于现实生活一定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即便是主旋律作品,只要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将意识形态传递包裹在群众喜闻乐见并感同身受的故事里,仍然可以得到观众的肯定。

 

电影《传染病》剧照

 

最后,疫情的出现除了催生医疗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以外,正如上面提到的,我们的创作者也可以积极思考别的角度。

 

比如,疫情的爆发对于非疫区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所有人都隔离在家时,这段时间里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再比如,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滞留在外地的人们,是如何过年的?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又是如何度过隔离期的?或者,我们有没有可能也拍出这种“屏幕电影”,人们在线上聊天办公的时候,都发生过什么样有趣的故事?甚至,类型片的发展是不是也有新的可能呢?

 

创作的过程就是这样,只有打开思路,才有可能诞生耀眼的火花。希望我们的影视创作者们能够积极探索,在传统的框架内找到新的突破口,为未来留下更多可以记录时代,记录回忆的优秀作品。

 

参考资料:

1.饶曙光:《医疗题材影视作品创作彰显伟大人性》


保你平安
喜剧

保你平安

拒绝网暴狂飙辟谣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战争

大决战之辽沈

辽沈战役经典还原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历史

大决战之淮海

抗战经典淮海战役

大决战之平津战役
历史

大决战之平津

战斗场面气势恢宏

猪八戒吃西瓜
动画

猪八戒吃西瓜

中国首部剪纸动画

漂亮的女邻居
爱情

漂亮的女邻居

三男子倾心一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