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妙用“模仿”让综艺节目焕发新意?
作为一种喜剧化的表达方式,模仿构成了综艺节目以及短视频的重要元素。影视产业观察此前曾对复播的《百变大咖秀》进行了深度分析(《百变大咖秀》给经典综艺重启带来了哪些启示?),而除了给观众带来欢乐,恰当地使用模仿这一元素,也能够为看似稀松平常的节目增光添彩。本文就为大家介绍国外十余档使用模仿元素的节目,看看模仿如何给不同类型的节目注入新的活力。
模仿,从才艺竞技到恶搞
在国外的电视节目中常见的模仿,一种是将其当作一项专业技能进行比拼,另一种是走向夸张恶搞的道路。
比如《百变大咖秀》的西班牙原版,就是才艺竞技类的代表之一。节目采用强赛制逻辑,每周明星们会通过按钮随机决定要模仿的歌手,进行连续十周的挑战,由评委进行歌技、台风、相似度的打分。
美国的《超级模仿秀》与之相似,每周来自全国各地的8位顶尖模仿达人模仿4位明星,通过分段演绎歌曲的形式争夺完整演出的机会,由观众投票选出冠军。
在社会宽容度较高的情况下,比还原明星更为夸张的恶搞、讽刺明星更是欧美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英国的喜剧节目《模仿大会》就致力于对明星进行恶搞。每期四名嘉宾两两搭档,在主持人的带领下,进行各种“模仿”游戏。比如说出一句某位名人绝对不会说的话,对电影预告片进行恶搞,对明星进行读唇恶搞配音等等,比如美国的前总统特朗普便是这档节目里时常被模仿、恶搞的对象。
在观众对传统的选秀和模仿秀都产生疲劳后,芬兰推出了一档以恶搞模仿为主题的选秀《模仿歌王》,由专业喜剧演员扮演不同角色进行真实的选秀比赛,从第三周开始,每周淘汰一人,观众投票决定去留。
除了恶搞选手,每期的评委也由喜剧演员扮演,最炙手可热的明星、“劣迹艺人”都可能出现在节目中。此外,节目还根据不同主题设置加入了外景拍摄,讲述选秀悲惨的身世背景、排练时频发的冲突,还原选秀的各种套路。
虽然表演的内容依然是歌舞,但《模仿歌王》将节目整体套上了选秀的外衣,并通过讽刺的方式,抨击了娱乐圈乱象,反而赋予了节目一定的深度。
模仿与猜评推理相得益彰
将模仿与推理猜评元素相结合,能够进一步增加模仿类节目的可看性。比如泰国的《克隆歌手》,嘉宾需要依据选手的介绍、服装、互动游戏的表现等,从事先拿到的名单中猜测选手会模仿哪位歌手,再通过他们表演的歌曲来判断是否正确。
德国音乐节目《星光中的星光》则借用了“蒙面歌王”的概念,将以假乱真的特效化妆比喻为“人脸面具”。明星需要在专业教练的帮助下,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手势、声线和舞蹈动作,带来一场音乐表演。
节目组会播放视频片段提供有关演唱者真实身份的线索,由现场观众和三位猜评团成员来竞猜表演者到底是谁。每轮表演后,现场观众和猜评团成员要选出最佳模仿者,直到决赛选出最终的冠军。
英国的《明星大变身》更将竞猜作为了重头戏。每期有五位名人模仿音乐巨星,带来假唱表演。在模仿者表演的过程中,三组嘉宾需要猜测出真身是谁。大屏幕的右侧设置了数字条,表演一开始随机倒数计时,嘉宾越晚猜出分数越低。
部分猜评节目在答案已经昭然若揭的情况下,或是为了配合明星的签约期数刻意保留悬念,或是通过点评团的插科打诨来撑时长。在观众对真实性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这样操纵节目的形式已然会被观众唾弃。而《明星大变身》的玩法形成了紧张激烈的竞争氛围,让整个猜评过程更加可信。
阿根廷的歌曲模仿秀《幸福去做》则反其道而行之,让嘉宾的身份成为悬念。每期节目有十组选手,每两人一组模仿同一经典人物,一位神秘评委坐在钻石造型的双面镜小屋里,决定选手的去留。
节目制造了多重悬念,每轮的比赛结果、最终结果、嘉宾的身份,让观众持续产生好奇心。最终胜出的选手如果能猜测出评委是谁,则奖金翻倍。
模仿为访谈注入新鲜感
访谈是最基础的节目形式之一,在双方的对话中有着大量的信息输出,是观众了解明星的重要窗口,以《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超级访问》为代表的演播室访谈类节目曾红极一时。
但随着大制作的真人秀兴起,访谈节目的关注降低,甚至不少长寿节目相继停播。近年来兴起的新型访谈节目,多加入外拍真人秀来打破形式的单一,整体声量不大,模仿元素的使用或许能帮助访谈节目迎来第二春。
这档来自以色列的访谈节目《双面人生》,就用模仿打破了常规的表达。每期主持人先与嘉宾进行24小时的共处,了解明星的行为举止、成长经历、真实性格等,随后通过特效化妆成这位明星,接受本尊对“另一个自己”的访问。
以己为镜,明星一开始都是接连笑场,而随着访谈的推进,无不卸下心防吐露真实想法。
《双面人生》用两人同框的画面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也通过模仿让明星输出在以往节目中不曾有过的信息。节目在当地大获成功,并输出至荷兰、瑞典、德国、挪威等地。
芬兰打造的《模仿者》与《双面人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节目在访谈中设置了各种环节,比如个人秘密、肢体语言、声音模仿等,来获取嘉宾的信息,再让主持人变装与明星带来同台表演。相比前者,《模仿者》增加了趣味性和可看性,收视率超过频道平均的两倍。
俄罗斯的《伟人面对面》,则从访谈对象入手完成了差异化。
节目每期选取一位俄国历史人物作为嘉宾,比如列宁、尤里加加林、柴可夫斯基等,由特型演员来扮演这位伟人。除了外形神态上的相似性,演员的回答都是从伟人语录中摘录而来,或根据可靠的史料编写,尽可能地还原伟人的全貌。
通过模仿历史人物的方式,《伟人面对面》实现了跨时空的对谈,让观众以直观的方式来认识本国的重要人物,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
用模仿连接历史与流行
对历史人物下手的,除了访谈节目,还有一些脱口秀、说唱等流行文化。比如Netflix的《历史吐槽大会》,由喜剧演员扮演历史人物相互吐槽。
节目原型是洛杉矶喜剧俱乐部的同名演出,从2014年登台至今收获了极高的人气。被模仿的名人包括林肯、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莫库里、默罕默德·阿里、马丁·路德·金等等,演员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评说历史事件和其他人物,给观众带来新的思考与启发。
来自YouTube的微综艺《历史人物rap对决》,由说唱歌手扮演历史上货当前社会有“beef”的大人物,进行rap battle。
节目每期会参考网友留言来选择模仿对象,东西方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与孔子,不同党派的候选人特朗普与希拉里,公主届的“一姐候选人”白雪公主与艾尔莎,都在节目中化身说唱歌手展开对决。
系列节目自2010年播出以来,受到了全球范围内广大青少年、说唱音乐爱好者以及历史知识爱好者的欢迎,单期播放量都在千万量级以上。在具备趣味性的基础上,模仿与说唱、吐槽的结合,都是在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带领观众重温历史,致敬伟人,针砭时弊。
结语
上述案例让我们看到了模仿被运用到综艺节目中的多种可能性。模仿可以是一项技能,与达人秀中的其他才艺无异,评委或观众都有评判标准;模仿也可以是一种喜剧,只为带给观众欢乐。模仿可以是整档节目的看点,也可以作为一个环节或辅助手段,为最终目的服务。模仿被采访者,让明星直面自我吐露真实想法;模仿历史人物,以现代流行的方式带领观众回顾历史,针砭时弊。整体而言,模仿适配于多种节目类型,只需合理运用,便能让节目重焕生机。
上述提到的所有节目,我们都有详细的介绍资料和样片视频,如果你有兴趣了解更多,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小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