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独家解析 | 8.2分的《白蛇传·情》,离不开这项技术

时间:2021.05.30 来源:1905电影网 作者:kino
幕后探访电影剪辑师杨幸媛 揭秘“胶片电影剪辑”之工具篇 时长:06:43 来源:电影网

幕后探访电影剪辑师杨幸媛 揭秘“胶片电影剪辑”之工具篇收起

时长:06:43建议WIFI下打开


1905电影网专稿 当戏曲遇上电影,《白蛇传·情》自上映以来,凭借观众的好口碑,以豆瓣8.2的高分评价出圈。


作为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此前入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还斩获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金椰奖最佳技术奖。通过电影技术为传统戏曲焕发全新面貌,在这背后也离不开剪辑技术的功劳。



本片的剪辑师是国家一级剪辑师孙依群,此前代表作品有《青春斗》《深海利剑》《男人帮》等。而孙依群的母亲也是一名剪辑师,她是原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会长杨幸媛,剪辑代表作有《人到中年》《周恩来》《今夜有暴风雪》等。



剪辑技术还能遗传?本期《幕后》,杨幸媛和孙依群这对剪辑师母女带领我们走进中国电影博物馆,揭秘胶片电影剪接的历史,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共同体会电影剪辑的技术变迁。


幕后:电影剪辑师杨幸媛揭秘“胶片电影剪辑”之工具篇


胶片剪辑:“手动缝纫机”


“我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所有的这些设备,我都能感觉到它们的温度”。走进中国电影博物馆,杨幸媛对馆内珍藏的一批电影胶片剪辑机器如数家珍。

 

面对一台富有年代历史色彩的剪接机,杨幸媛介绍,当年周恩来总理关怀电影剪接事业,特别委托天津第二光学仪器厂,为他们研制出这种剪接机,也叫四路声画套片机。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这就是他们剪辑师唯一的工具,用手摇的方式,把频率掌握在24格的频率当中,“我剪接的《人到中年》《周恩来》《大决战》就是用这样的机器剪出来的。”



胶片剪辑的过程特别复杂。片子拍完后要到制片厂里冲底,有了底片再印成样本,剪辑师与导演等制作主创共同审看。

 

剪接时,样本的声画都要和底片同步,因此剪接的第一步不是剪,而是整理,把所有拍摄素材里的具体场景、镜头以及声音磁带,每一条都要先完整记录下来,否则之后找不到和底片同步的素材。

 

“所以说剪接出头很不容易,这一切工作都是要在你能够进入创作阶段之前完成的。”杨幸媛说,到了修改阶段更困难,比如有十本片子,修改一个地方,这十本片子就要在接片机上从头到尾地手摇过一遍。“摇下去以后就是一大堆一大堆胶片,再一条一条地抬起来。当时国家将剪辑师定位为轻体力劳动者。”



回想起《周恩来》的剪辑工作,当时画面和声音混合剪辑的版本已完成,导演却临时要修改画面,“气得我,我不给你改,他亲自抱着十来本片子跑到楼上让我改”,为了让电影成片精益求精,杨幸媛表示,即便当时剪接过程再不容易,还是得修改。


在过去剪辑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一台小小的机器支撑起许多优秀经典电影的创作。孙依群回忆,“那时候我妈妈晚上熬夜,我就拿一个小被子睡在她边上,我老想摇这个片子,我妈妈就特别怕我破坏,她说你要弄断了后果不堪设想。”



如今电脑技术操作淡入淡出、划入划出、叠化等转场剪辑效果非常简单,但在胶片时代却非常麻烦,需要剪接师用特质笔在胶片上做具体记号,再让特效制作者利用光学技巧在底片上制作。

 

电影胶片剪辑师复杂、精湛的技术工艺承载着中国电影厚重的历史。



“比如现在一个对白,一个动作就有七种景别来记录,我觉得工作量很大,一打开文件夹就有两百多个镜头,但是听到前辈剪辑面对的这些东西,比我们复杂的多得多。我妈妈那时候是手工缝纫,现在等于是用电动的缝纫机了。”

 

听到母亲对胶片剪辑技术的介绍,孙依群感触良多,“我们现在掌握新的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而老一辈当时是那样熬过来的,很钦佩”。


数字剪辑:《白蛇传·情》的秘方


胶片剪辑时代已经落幕,数字电脑技术全面普及。如今,孙依群的剪辑工作不再只是单纯操作技术,更要在创作层面融入自己的想法。

 

谈及由她最新操刀的电影《白蛇传·情》,孙依群表示在剪辑技巧上,特别注重了戏曲和电影之间的平衡。



“戏曲有很多程式化的东西,演员经常对着观众和摄影机交流,就把电影非常小心建立起来的空间幻觉打破了。”因此,她会特别规避剪辑这种突显出“第四面墙”的镜头,而是更多选择演员互相交流的画面。

 

戏曲表演放到电影银幕上,容易出现放大效果,再加上是4K画质,演员的任何微小表情都能被清晰捕捉到,孙依群在剪辑时也会避免在挑选在大银幕上会显得表演夸张的镜头。



“戏曲演员的手眼身法步,他的身段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层面,如果我过度地去剪辑,甚至景别选择不恰当,就把戏曲很好的韵律破坏了,所以它的节奏,我还要拎得起,把握得好。”如何找到一个适中的点,是这次剪辑较为困难的地方。

 

孙依群也担心如果唱段太长,会影响观众观看的欲望,其中有一场“断桥残雪”的戏,经历磨难后的白素贞向许仙诉苦,拍摄下来的唱段非常长。她主动与导演商量缩减,“否则非常毁白素贞的形象,成了一个怨妇了”,最后经过协调、精剪,修掉了三十多分钟。



《白蛇传·情》重新演绎经典故事,对戏曲结合电影的剪辑手法进行大胆试新。杨幸媛感慨,现在的剪辑师相比老一辈有了更高的追求,“他们需要有掌握镜头和处理结构的能力,而不是我们学会的那一些东西,那些东西已经过去了。他们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到创作上。”


两代人的剪辑之道


杨幸媛原先是一名演员,后来调入长影,改行剪辑。“做了十几、二十年的演员,我还能懂得表演,还能懂得节奏,这个积累还会有用处,我就心想能够学剪接,发挥我的一点点作用。”

 

正是得益于当演员的经验,杨幸媛转行做剪辑,更能懂得处理表演与镜头的节奏。

 

在剪《人到中年》时,因为潘虹扮演的陆文婷与杨幸媛都是同一代人,杨幸媛说她完全是按照这个人物和她自身的感受去剪辑这个人物,“陆文婷去看小孩,剪辑师必须体会她怎么去看,才能打动观众。所以我就选择了她贴到最近的这个地方去看这个小孩睡觉的镜头,这样能体会到这个人物心理的感触。”



拥有超过40年的幕后剪辑经验,杨幸媛总结认为,剪辑师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剪辑。

 

首先是导演,“他想干什么,他想要表现什么,他要给观众什么,我必须知道”。然后是人物,“要体会人物的心态和他各方面的东西”。


再来是观众,“必须知道观众想看什么,他的兴趣点在哪儿。不能说我现在是一个老太太了,我的节奏是慢节奏了,就不去体会观众的欣赏能力,还按照我这样的一种节奏和速度去处理影片,观众肯定就不看了。”



女儿孙依群原本做了许多和艺术无关的工作,后来母亲认为她应该学会一技之长,就教她剪辑,带她入行。两人后来一起联合剪辑了电视剧《浮华背后》。

 

“他们老问为什么自己剪的戏不好看,我说因为你剪的都是流程,它不是戏。”孙依群认为,好剪辑是要“拎”起来这场戏,找到这场戏的戏眼,不好的剪辑是平均用力,“戏跟戏都没较起劲来,它就不行。”

 

在她看来,剪辑和编剧有很多共通之处,都是要讲故事,都是要变着法的想着怎么把这个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又抓人。



从杨幸媛到孙依群,从胶片剪辑到数字剪辑,母女两代剪辑人,都怀抱着对这份艺术的巨大热忱,代代相传的不仅仅是电影剪辑技艺的迭代升级,更是身为剪辑师始终如一的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的工匠精神。


文/kino

深海危机
剧情

深海危机

屈菁菁变飒爽女警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战争

大决战之辽沈

辽沈战役经典还原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历史

大决战之淮海

抗战经典淮海战役

铁道英雄
动作

铁道英雄

再现壮怀燃情岁月

小日子
爱情

小日子

不打不识欢乐爱情

两个人的房间
爱情

两个人的房间

朱时茂陷中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