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良伟贡献“努筋拔力”式演技,《天下无拐》才是《失孤》最好的结局
这两天,没有什么消息比《失孤》原型父子团圆更让人开心的。
24年,40万公里,报废10辆摩托…郭刚堂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份执念终于穿破层层雾霭照进现实。

随之而来的,是“打拐话题”再度成为热点,引发公众极大关注——
有位50多岁的父亲姚福吉骑电动车奔波300公里,来到了郭刚堂的小区门口,他说“我跑了这么远,就是为了蹭蹭郭新振的热度。”


一桩寻子故事迎来大结局,但依然有无数丢失孩子的父母奔波在这条痛苦的路上,或许终其一生也不会有结果,这才是更多失孤父母不为人知的心酸。
打拐行动,任重而道远。
近两年,有关人口贩卖题材的影视作品慢慢扛起传声筒的使命,并逐渐进入主流观众视野。
《失孤》《亲爱的》是从“寻亲”角度切入,展示出拐卖儿童对个体家庭的摧毁;而近期上映的《天下无拐》,则选用打拐办刑警破案的视角,去呈现我国公安机关对人口贩卖坚决惩治的决心。
《天下无拐》讲述的一段横跨十年的追凶故事,影片从一个被拐女孩的案件开始,起底了一个人口贩卖犯罪集团。
吕良伟饰演的刑警高峰,在整起打拐案件中承担着穿针引线的串联作用。一面深入虎穴与人贩子真枪实弹地对抗,另一面安抚寻亲家庭自我消化心灵上的痛楚与压力。


年过60的吕良伟,在影片展示出了与年龄完全不相符的状态和体能,打戏迅捷凌厉、拳拳到肉,既能在狭窄的空间中做出高难度招式,也能长途奔袭跑出几公里不大喘气。

文戏方面,吕良伟对打拐办刑警的演绎也是入木三分,既有作为一个警察面对罪犯不容分说的姿态,也能在面对失孤父母时表现出无力和痛心。

年龄稍大些的观众都知道,吕良伟的成名角色,饰演枭雄较多,如全民热剧《上海滩》中的丁力、嚣张跋扈只手遮天的跛豪、长腿蛇腰夜店爆嗨的渣哥、新《水浒》里的托塔天王晁盖,这些角色,三分硬,七分狠。

他的反派,从皮到骨,入木三分。
但如果你以为他只适合江湖带头大哥类的角色就错了。
用粉丝的话来说,正反派切换自如,这叫“正邪影抛脸”
新《射雕》里的一灯大师、《喋血孤城》里视死如归的师长,以及这次饰演的打拐刑警高峰。
看过的观众表示:适配度很高,没有以往角色的痕迹。

没有没来由的幸运,也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就拿高峰一角来说,吕良伟的“沉浸式”演技,不是白来的。
开拍前,他公开表示:能出演打拐警察感到荣幸;
拍完后则说:演过太多警匪片,这是最沉重的一次。
为了演好角色,吕良伟曾向现实中的打拐办警察请教,作为一个特殊的警类工作日常到底是怎样的?在具体营救过程中都有哪些困难?碰到多年未破的案件是否会感到心灰意冷?在一对一的交流和深度体验后,吕良伟才接了影片中的高峰一角。

采访时,吕良伟揭示了“心情沉重”的原因:
“你不仅要有跟人贩子斗争到底的决心和毅力,还必须顶住长时间来自孩子父母带来的精神压力”“一个孩子走丢,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垮塌,而警察,就是这个家庭最后的稻草”“我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能体会失孤父母的心情,从心急如焚,到泪水流干,人贩子拐走一个孩子可能只需一天,但对家庭的伤害,则会延续终生”
看过提前场的公安朋友,对影片的能量和吕良伟的表演,给予了极大的褒奖。

好兄弟甄子丹也发来贺电,力挺打拐,“拳”力支持。

社会问题通过影视作品被放大和传播,是为了提醒大众警惕和敦促相关部门工作。
在“打拐”这个相对沉重的话题中,吕良伟自创了一首《打拐神曲》,歌词朗朗上口,曲风轻松活泼,“糖果辣条少爱”“原地等等妈妈就来”等歌词皮中带暖,用一个个小细节提醒我们防微杜渐,为打拐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近些年,吕良伟零花边、零绯闻,始终以积极、阳光、正能量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粉丝横跨老中青三代。
除了国际知名影星外,“冻龄保养帝”“娱乐圈养生天花板”是粉丝给他的昵称。
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懒人经济大行其道,而吕良伟却呼吁网络上的年轻人走向户外,锻炼身体。


他多次给年轻人划重点,健康的体魄,是创造享受幸福的先决条件,而科学规律的运动,则能反哺精神状态,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提供更高的效率。
“吕氏马步”“空气二郎腿”“单手俯卧撑”,在视频平台上,吕良伟每发明一个健身小技巧,都会带动大批粉丝学习挑战。



而在大家看不到的领域,吕良伟也在低调播撒着自己的微光。
“公众人物更应播撒正能量引领向善”是他坚持,并践行的准则。
为贵州威宁捐建9所希望小学、出席支持捐献器官活动、献血活动、为汶川地震赈灾募捐演讲、为台湾特大洪水捐款援助,探望抗日老兵,不断奔走于老人社会,除此之外,吕良伟不断奔波于关注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

对于吕良伟而言,关注社会、回馈社会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化作身体力行的行为。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这句话用在吕良伟身上恰到好处。出道40年,从“龙套”到“影帝”,经历过世道的艰辛和人情的冷暖,却始终葆有初心,未曾褪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