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叙事、多色谱人物,《大决战》实现“硬内核”的“软传播”
2021年7月27日刊总第2368期
正值建党100周年,大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活跃在荧屏之上,有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历史卷轴,有以平民视角展现小人物在大时代洪流下的奋斗史,亦有从宏观视角谱写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恢弘史诗。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大决战》便是其中之一。该剧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全景式立体式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史诗般呈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制作团队力求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手法,对三大战役进行全景式还原。为此,创作团队查阅了大量史料,几乎所有的情节都以真实历史事件与真实人物经历为出发点,下足了苦功。
与此同时,该剧又在史实正确的前提下,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既有历史叙事的真实与严谨,亦有诗性叙事的虚构与想象。最大限度地拓展与年轻观众的互动空间,实现“硬内核”的“软传播”。
截至收官,据CSM全国网数据,《大决战》全剧平均收视率1.23%,单集最高收视率1.86%,单集最高收视率1.86%,单集最高收视份额9.49%,创下近四年来央视一黄单集收视最高纪录。更值得一提的是,同步于爱奇艺、腾讯、优酷三大商业网站播出的《大决战》新媒体热度一直居高不下,登顶猫眼热度日冠23次,V age电视剧播放指数日冠16次,微博相关话题阅读总量过10亿,其中#电视剧大决战#阅读量超过3.5亿,讨论量超30万,热度可谓一路高奏凯歌。


全景式展现三大战役,
填补国内重大革命历史剧空白
纵观中国电视剧史,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众多,以三大战役为叙事背景的剧集也并不少见,《大决战》作为一部新时代的创新之作,采用了一种 “全景式立体式”的叙事方式,为战争类的重大革命题材作品提供了新的创作范本。
该剧以1945年8月抗战胜利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为时间轴,用49集的篇幅涵盖了日本投降后三国四方的利益纠葛、国民党内部坍塌式的腐败、解放区展开的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等更丰富的内容。
在战争场面的呈现上,之前很多创作者想呈现而不能呈现的大场面,这次都借助技术手段得以实现。整部剧采用8K电影级拍摄技术,300分钟以上的特效总时长,挖战壕40余公里,还原了85场战斗或战役,呈现了气势恢宏的战争全景。飞机轰炸、军舰开火、以及血肉横飞的战场,都在剧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呈现。


就深度而言,《大决战》没有停留在战争层面上的简单剧情呈现,而是从政治、经济和民生三个层面进行多维叙事,通过剧情的多线交织,揭示了战争走向的深刻原因和历史必然。导演高希希希望以此回答现代年轻人的困惑,“我们生逢盛世,但是我们不知道这盛世是怎么来的”。
在相同的历史时空下,抓住独特视角作为新的突破口,强化剧集的竞争力,无疑是《大决战》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关键一环。

历史叙事与诗性叙事二者兼顾,
与观众形成最大共鸣
如今,多视角叙事逐渐成为革命历史影像融合主流话语、达成公共认同的一种重要的创作趋势。然而,如何平衡主流文化与市场逻辑、创新开拓类型边界,仍然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必须进一步探索的创作命题。
不难发现,在叙事上,《大决战》秉持了历史叙事的严肃性,以史实为依据,对三大战役这段历史进行了真实还原。而另一方面,它也绝不是纪录片式的讲述,而是发挥了影视作品的艺术创作功能,以沉静的笔墨和丰沛的想象打捞起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历史碎片,用一组组既清晰又生动的生命群像为三大战役的峥嵘岁月,书写下最真诚的注脚:历史不只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领袖人物写就的,也是那些最平凡却最伟大的人民英雄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
《大决战》在遵循史实的基础上,发挥诗性叙事的虚构想象,展现出革命历史的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伦理,让观众在充满人气的细节中触摸历史真实。
例如,王福民和房天静两个都曾是国民党部队的兵油子,他们不知道为谁打仗,整日畏缩在战壕里不敢开枪,更不敢冲锋,甚至连排长牺牲了都无动于衷,还三番五次地商量着怎么逃跑。这种“吃谁家粮就当谁家兵”的雇佣思想和逃兵思想,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军队普遍存在的思想混乱、纪律涣散等问题。
而一场“诉苦运动”让王福民、房天静意识到他们是为何为战,为谁而战,后来,王福民五次负伤不下火线,在南满临江战役牺牲时,还不忘叮嘱房天静“跟着党走,坚持住,别落下”。


还有在辽沈战役中要帮全天下的爹守好地的梁士英;淮海战役中冒着枪林弹雨,只为了让战场上的孩子吃口热乎包子的老发叔;原以为能过上好日子,却被反动势力不断迫害的穷苦百姓乔三本;验证“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 用小车推出来的”,深刻诠释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王翠云……《大决战》是在历史大事件的缝隙中找故事,让这些或真实或虚构的小人物的真实情感自然流淌,让他们的故事照亮了历史,也照亮了现实,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多色谱的人物塑造,以人见史
不难发现,《大决战》的创作精髓除了宏大的格局与视野之外,更多就体现在小人物的叙事视角与个体命运的呈现上,剧中每一个小人物的命运与国家命运乃至于历史走向都有机地牵系在了一起,让很多看似苍白的历史写实影像多了几分感性,甚至开始焕发了人性化的魅力。而相比于传统主旋律影视剧对历史人物脸谱化的刻画,《大决战》力争最大程度还原正反面人物的真实与人性的一面。
唐国强、刘劲、王伍福、郭连文、王健、刘之冰、卢奇、谷伟、郭广平、于和伟、林永健、邵兵、王亚楠、李健、王挺、王劲松、刘涛、邢岷山、霍青、赵亮、陈逸恒、何晟铭、李强等串系起多达几百位的历史人物,通过丰富多彩的人物,呈现宏大的战争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让观众可以以人见史。

全剧的开篇以抗日战争结束,国共谈判为背景,明知谈判是假,平生第一次坐飞机的毛泽东还是坐上了延安飞往重庆的飞机,看起来有点儿紧张。按照礼节蒋介石本来要去机场迎接,可去机场的途中他还是找了借口不想前行。蒋介石从来就看不起“草莽出身”的毛泽东,去机场迎接怕是长了别人气势,丢了自己的面子。但是随着战局的不断变化,蒋介石从前性格中的阴鸷和犀利,也逐渐萎蔫了。由于向来都任人唯亲,这让他在辽沈战役期间痛食恶果,卫立煌等军政要员不再听其指挥,但他还要和颜悦色、低眉顺眼地小心安抚,颇有几分悲凉之感。

而对革命领袖的塑造上,《大决战》将伟人去“符号化”,在体现人物的精神高度与革命情怀之余,更深挖了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对点滴小事的呈现,展现出普通人的烟火气息。例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革命领袖会围着餐桌包饺子,唠家常。

在塘沽军港国民党军集结到毛泽东院子的一场戏中,毛泽东的院落与普通农家别无二致,石碾、玉米,一派生活气息。这无疑隐喻了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从历史人物的塑造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过程中,共产党走向胜利的必然。

总体而言,《大决战》从高处着眼低处着手,在纵横捭阖的宏大叙事中,不乏细腻的表达和人文情怀的输出。在当今观众对电视剧过度娱乐化日益厌烦,回归严肃审美的当下,《大决战》不走捷径的严谨创作态度令人尊敬,而时间也终会证明,这部汇聚台前幕后所有创作者的心血之作将会成为新时代文艺创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历史意义与人文价值值得后人书写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