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号

《怒火·重案》摘掉滤镜后,价值究竟在哪里?

时间:2021.08.03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悦幕中国电影观察

头部港片可以“救市”,但港片长期的产业趋势不可逆。

文/七月

 

冲击10亿票房。

 

随着“片荒”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了出来,大盘热度不足的暑期档终于迎来了又一部救市华语电影,《怒火·重案》接过了上映已3周的《中国医生》手里的“接力棒”。目前,猫眼专业版为《怒火·重案》定下了10亿左右的预测票房成绩,该片也有希望成为今年暑期档第二部冲击10亿的电影。

 

不过,在《怒火·重案》奔向10亿的这个过程背后,其实隐含着港片一直以来未曾消失的“焦虑”情绪。尽管近几年来奔赴在救市前线的不乏港片的身影,但一部优质港片的票房成功,并不意味着港片产业的发展有所突破,类型同质化、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由于观众对主创离世抱有可惜遗憾之情,《怒火·重案》的市场表现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虚高”。加上,在制作和类型层面较为成熟的港片往往具备满足基础盘的卖点,让《怒火·重案》保留了冲击10亿票房的可能。但对于这部电影的产业想象似乎也应该就此止步,港片的长期产业趋势注定不会因为一部电影发生太多改变。

 

1

紧握港片“市场手册”,

口碑虽佳但不该“神话”

拥有足够的卖点。

 

对于《怒火·重案》来说,市场和大众期待影片冲刺10亿体量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

 

从市场层面来看,今年暑期档的竞争较弱,整个七月总共上映了47部影片,但其中破亿的仅有7部;无论是《中国医生》等影片上映超过20天,还是《白蛇2:青蛇劫起》等影片热度有所减退,都已经显现出不同程度的疲态,观众面临着“无片可看”的困境。

 

而从影片层面来看,相较内地类型片,在犯罪动作等类型上更加专业化的港片有着明显的优势,每年都能保持一定的市场输出;越来越常见的香港电影人“抱团取暖”,在给予电影很强看点的同时,也成了港片的另一优势。因此,《怒火·重案》的“甄子丹+谢霆锋”组合能够带来明星效应之外,在制作层面的较高水准也能吸引一大波观众。

 

显然,《怒火·重案》再次证明了一点:虽然“视效”、“明星”等早已不再是观众决定观影的主要考虑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制作、类型和主创阵容层面的因素,依然在热度不高的当下市场里对观众有着不错的牵引力。

 

实际上,绝大多数港片集中在犯罪、动作、警匪等“黄金类型”的范畴内,往往是最具“爆米花”属性的。卡司吸睛、故事合格、视效高质,一旦港片能够在这些基本盘上实现满足,就能取得一个相对合理的票房表现和口碑评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怒火·重案》基本上满足了并不复杂的港片“市场手册”,拥有足够吸引大众的市场卖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怒火·重案》能够实现超出其体量的更多突破,10亿左右的预测成绩有着一定的难度。

 

究其原因,一方面,《怒火·重案》较为俗套的故事几乎没跳出港片频繁出现的相似剧情;另一方面,影片主演的市场号召力可能相比常见的“影帝对决”略逊一筹。只不过,基于当下市场大环境和陈木胜遗作的“双重影响”,《怒火·重案》获得了不小的正向加成。但过分“拔高”影片,就会出现一定的口碑反噬。

 

2

港片发展的“不可逆”

不应忽略的“加成”力量。

 

事实上,在《怒火·重案》上映之际,这一时期的国内电影市场上没有多少影片出现,大盘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除了中小体量的国产青春片《盛夏未来》与《怒火·重案》同台竞争之外,其他上映多日的影片已经无法凭借后劲持续带热市场。所以,完成度较为不错的《怒火·重案》便受到了来自市场和大众的关注和期待。

 

只不过,对于《怒火·重案》来说,影片自身还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导演陈木胜曾经多次凭借动作类型港片获得金像奖最佳导演的提名,但可惜的是,这位香港名导已经于去年8月因鼻咽癌去世,今年才能上映的《怒火·重案》成了他的遗作。

 

正是因为如此,尽管《怒火·重案》在同期影片中算得上是口碑较高的影片,但实事求是的说,大众对《怒火·重案》的评价多多少少还是带有一定的包容情绪。

 

具体来看,在《怒火·重案》的观后短评中,较为频繁地出现了“怀念陈木胜导演”、“致敬陈木胜导演”等字眼。这其实也从侧面说明了,大部分观众会对《怒火·重案》这部影片更加宽容,无形之中成了影片的一重加成作用力。

 

但问题在于,《怒火·重案》由于是陈木胜遗作而受到了不少关注,反倒更加暴露出了港片产业严重的人才青黄不接问题。

 

纵观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早些年的港片市场并没有意识到培养新人才的重要性,而到了市场大幅缩水的时候,整个产业已经无法支撑新人才的不断出现,接下来有所好转的市场也不能很好地解决人才断层严重这一问题。尤其是,不少公司和人才选择“北上”,与内地合作越来越顺畅,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香港电影产业的边缘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电影产业的这一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不会因为一个人、一部电影而轻易被改变。在《怒火·重案》和陈木胜之前,已经有不少港片和香港电影人才引起市场和大众的极大关注,但这个产业的发展困境并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改善。

 

3

港片“归位”:

填充市场的“安全牌”

更多的是填充作用。

 

对于整个国内电影市场来说,港片在近几年内的产业贡献作用显而易见。从2018年开始,基本每年的市场上都会出现一部10亿+票房的港片,比如暑期档逆袭的《无双》、拉高系列片续作票房的《扫毒2》和贺岁档突围的《拆弹专家2》。

 

其次,在这几年的电影市场上,最终票房成绩落在4-8亿范围内的腰部影片数量占了不小的比例,港片每年在其中都能保持较为稳定的输出:以2018、2019年为例,4-8亿体量的影片超过了15部,港片贡献了3、4部;而到了受到疫情重创的2020年,这一体量的港片依旧输出了4部。

 

不难发现的是,无论是疫情之前、还是疫情之后,港片都可以看作是国内电影市场一股较为重要的支撑力量。只不过,港片的更多意义在于,承担更多填充市场的重任。

 

与此同时,基于港片自身不断强化的类型优势以及新片上映前景不甚明朗的大环境,整个内地市场对于向来“快拍快上”的港片的需求显然越来越旺盛,开始在港片身上寄予更多的希望,甚至超出了影片体量。这种不对等已经足够引起产业关注。

 

实际上,对于《怒火·重案》来说,影片本身应当承载的市场期待值也应该落在4-8亿这样的腰部体量范围内,才是更为合理的结果。但问题在于,在重重压力之下,市场不自觉地对《怒火·重案》有着10亿甚至以上的期待值,已经与影片的可承载体量有了一定的距离。

 

尤其是,从《怒火·重案》这种体量的港片来看,影片的产业价值更多的是能够填充市场,而不是在低迷的市场中充分刺激大盘热度、挖掘更多的票房空间。对于《怒火·重案》来说,分担一部分“救市”重任,过分榨取电影的”卖点“,就会让电影的口碑出现分化,而且头部港片次次主打相同的市场卖点,也会加速观众的审美疲劳。

 

由此可见,即使是在目前陷入“片荒”困境的市场上,包括《怒火·重案》在内的港片也能够在满足基本盘的基础上,相对轻松地获得较为合理的票房成绩。但这并不意味着,港片有限的市场支撑力能够壮大,饥渴的市场既不能靠着这些港片存活,这些港片也不应该背负过大的期待值。

 

港片长期形成的产业趋势,已经让其难以出现大的“波动”,在现有产业资源的配置下,港片的“市场剧本”似乎非常稳定。

保你平安
喜剧

保你平安

拒绝网暴狂飙辟谣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战争

大决战之辽沈

辽沈战役经典还原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历史

大决战之淮海

抗战经典淮海战役

大决战之平津战役
历史

大决战之平津

战斗场面气势恢宏

猪八戒吃西瓜
动画

猪八戒吃西瓜

中国首部剪纸动画

漂亮的女邻居
爱情

漂亮的女邻居

三男子倾心一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