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号

去年最好的港片,带你走进她的心。

时间:2021.08.31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桃桃淘电影

虽然,这注定是一部很低调的港片,也未必会有太多人关注她。

但是,还是想和大家聊一聊。

因为,这部影片真的很走心,她试着去说——在混乱的影视圈里,那些还在坚守电影的人,到底秉持着怎样的初心和魔力。

看完之后,会让人有些感动。

它的名字,就叫《好好拍电影》

这样一部关于香港导演许鞍华的纪录片,豆瓣评分高达8.8分。

本片由她的亲密战友——美术指导文念中拍摄完成。

在《明月几时有》的片场,文念中突然起意将镜头对准自己的老友,在长达两三年的观察和累积中完成了这部影片。

提起纪录片,也许你会因为许鞍华又长又复杂的创作历程而有些犹豫。

但恰恰相反的是,这部纪录片没什么观影门槛,它信息量巨大,却难得的温柔、轻松。

就算你不是许鞍华的影迷,也最好不要错过它。

毕竟,本片的阵容囊括了两岸三地的各位大佬。像是内地导演贾樟柯、田壮壮,来自我们台湾的侯孝贤、吴念真、杜笃之、李屏宾,以及香港地区的刘德华、徐克、施南生等等,让人眼花缭乱。

好吧,光是看这些人闲聊趣事和八卦秘辛就已经超值了好么!

像是刘德华就披露,在拍许鞍华的《投奔怒海》之前,自己完全不会抽烟,但每天在片场看着所有人围着导演吞云吐雾,他也终于忍不住效仿起来。

关锦鹏则说在拍《撞到正》时,媒体的报道都号称是许鞍华带领的“全女班底”,完全不把他这个大男人放在眼里。

当然,这些大牌的话题都环绕着一位老友——许鞍华。

 

这也是本片的特别之处,摄影机镜头如亲似友的围绕着许鞍华,它的视线没有窥探也没有侵略性,而是难得的真实、轻盈又幽默,忽视了我们印象中本可以成为噱头的标签。

比如许鞍华终身未婚,和老母亲同住。

在她的电影里可以集结梅艳芳、张学友、刘德华、周迅这些大明星,现实中却住在一个几十平米的小房子里,出了名的拮据。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电影工业烧得最旺的时候,许鞍华杀出重围。

用刘德华的话说就是“男人堆里唯一的一个女人”,这个女人还是个“大佬”。

她还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领头人,华语电影唯一一位获得威尼斯终身成就奖的女导演。

但是,这部纪录片不是拿这些标签去结构许鞍华,也不是在时间线上一部接着一部电影的做着枯燥的分析。

它把一切放回到许鞍华的人生轨迹中,所以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个最单纯创作者。

镜头随着她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眼睛滴溜溜的转,无时无刻不在勘景。

看她常年背着大包,站在候机大厅的吸烟处吞云吐雾,给过路的民工、陌生男人借火。

她是个老烟枪,也爱喝酒,大醉后就狂背诵莎士比亚,吓得施南生恨不得离席。

友人说许鞍华“不合时宜”,但又感慨她实际上是“反做作”。

这就是许鞍华的笨拙和纯粹,她最爱做的事是抱着家里的肥猫看窗外的小鸟,在小巷里看无名中医,认真把脉听医生讲自己有膀胱热。

在这部纪录片中,有我们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许鞍华,有她的机灵和好奇心,以及百分百的童心与柔肠。

原来这个人本身就是那些电影的创作密码。

本片另辟蹊径地将许鞍华的为人与她电影中的片段虚实结合在一起。似乎每一部电影都在冥冥之中和她当时的心境构成某种内在的契合。

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除了明确的半自传影片《客途秋恨》外,其他看似多变和导演真实经历无关的作品,都在某种程度上是许鞍华的一次私语。

《客途秋恨》

《客途秋恨》中的日籍母亲的原型就是她的母亲,在仇日情绪浓重的四十年代,父母结婚生子。

而许鞍华到16岁时,才得知母亲的真实身份。

这样的真相带给她巨大的冲击,让她不得不推翻自己已有的价值体系。

和母亲的关系,以及对母亲的观察也成为她日后创作的来源之一。《桃姐》中的养老院情景,就完全和现实中为老母亲找养老院一模一样。

《桃姐》

许鞍华可以一边轻松地吸烟看恐怖片,一边和医院报备着母亲的检查数值。

但又近乎执拗地拒绝弟弟联系养老院的要求,一对老母女和一只猫就这么一天一天过下去。

在这样的微妙呼应中,我们才发现在许鞍华的身体里埋藏着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碰撞。一些本不可调节的巨大问题,在她的身上达成一种团结紧张的状态,最终进入创作。

用钱理群的话来形容这种状态再合适不过了,她似乎是“处在边缘位置,讨论中心问题”。

这种边缘首先一定来自香港这座特殊的城市。

分析许鞍华作品中的政治属性,似乎不得不提那些宏大又敏感的国族、身份认同。

但在这部纪录片中,许鞍华这个活生生的人身上,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意识层面上的“香港精神”。

就像作家西西写下的那句振聋发聩的“天佑我城”一样,港人和香港的关系是在两个历史边缘中的相依为命,我即是城,城即是我,如此地亲密无间。

所以,香港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都被港人携带在自己的思维中。

在《明月几时有》的片场,萍水相逢的无名人聚在一起就豁出命去抗击日军,事毕也不求当英雄再四散飘零而去。

《明月几时有》

这种纯粹陌生的连结,对动荡和相遇默默承受,对政治看似冷感实则热切的行动,被摄影机背后的许鞍华称之为一种独属于香港的意识形态。

同样,她没钱了也会拍各种各样的类型片,根据各种现场的环境改变拍摄方式,没有打光就用手电筒,没有场地就改一下剧本。

她喜欢随时开拍而不是做一堆刻意的设计,只要让她拍,怎样都可以变通。

这样的随机应变,能屈能伸,强大的韧性和适应能力,也是香港精神。

但如果说香港的边缘带给许鞍华活力,作为“女导演”的标签则更加耐人寻味。

片中,侯孝贤在谈及许鞍华的创作时,说“男导演年纪大了还可以继续拍打打杀杀,女导演嘛…”

这个停顿意思是侯孝贤自己也不知道,女导演能拍什么,或者说该拍什么。

但许鞍华的作品其实在补充这个问题,甚至推翻问题本身。

戴锦华在转述中国第五代导演黄蜀芹的话时曾说:

“我认为的女性电影,就是在人们习惯房间坐南朝北,窗子永远朝南的地方开一扇向东的或向西的窗。

这另一扇窗让我们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对于许鞍华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与其,不断强调自己的性别意识,不如说她本就身在其中。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能看到许鞍华居然也有所谓的“容貌焦虑”。她会认真地说自己要把鼻子垫高一点,去掉不喜欢的法令纹。

在赞助商推荐的礼服中,明明想选红色,却要先用开玩笑的语气“自谦”一句,“我这把年纪穿红色不好吧”。

对于独身的疑问,她言之凿凿地说是因为自己脸生疮又肥胖。

也会上一秒大发宏愿要瘦身穿吊带,下一秒就怒啃一大口菠萝包。

她和每一个女性一样很习惯被“凝视”,也很喜欢自我检省。

在片场抽着烟,抱怨自己都六十了还会被认为“女人不懂拍片子”。

抱怨不管拍什么片子都被问一样的问题,什么“女性主义”“女性导演”“女性意识”。

她也和每一个女性一样苦恼于许多的“想当然”,以及没必要的“好奇心”。

毕竟,没有人会关心一个男导演的外貌和胖瘦,关心他是不是单身,质疑他的权威,更不会重复地问他这部电影是否体现了男性意识。

所以,当许鞍华作为一个敏锐的女性创作者坐在摄影机后面,从“被看”转为“看”时,她的视角必然携带着她的经验。

在20世纪70年代,许鞍华就拍摄了《胡越的故事》。

聚焦越战难民,让一帮香港演员扮着外国人。对于这种多见于男导演的历史现实题材,她选择的视角不是高高在上、悲天悯人的他者或上帝,而是从内部平视难民的处境。

《胡越的故事》

后来拍《男人四十》,故事里一个中年男子的越轨不全是所谓的性压抑、社会不公、壮志难酬。

她发现的是男人的一点点愁思,一点点不畅,以及他们所认为的和女人一样的伤春悲秋,情难自抑。

《男人四十》

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因为感于自己一辈子只知拍电影,没有好好地跳舞好好地喝酒。

她选择聚焦一个老年女人的看似无厘头的举动,那些放肆里藏着的悲伤和补偿。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在各种题材的电影中,她就这样以一个女性创作者的身份为我们开启了无数扇“窗”。

但尽管她有那么多的身份,那么多的包袱,但生命中思来想去其实就两件事,电影和文学。

出身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的许鞍华,硕士毕业论文本来是印象派诗人庞德,她自言“电影是我的老公,文学是我的情妇。”

就是这种文人精神或者说知识分子精神让她尽管处在多个边缘,却本能有一种使命和自觉去关心中心问题,说大一点是忧国忧民,说小一点是关心社会。

而关心社会就是在关心自己。

在思考热火朝天的香港意识时,她会谨慎地先退一步,问问自己到底什么是“本土”,那些殖民时期的建筑就是所谓“本土”么?

以上种种加诸在一起,许鞍华还是一如既往。

在影片末尾,是她在接受威尼斯终身成就奖时发表感言的画面,她说“电影万岁”。

这句有些高调的梦幻口号,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变得异常朴素。

原来,在那群大佬初生的时代,拍电影是一件如此单纯的事,来不及细想只有拍下去,一直拍下去,像片名说的一样keep rolling,永不停机。

其中当然有诸多的目的和功利性,但他们拍片的第一动机既不是为钱也不是为票房。

而是把电影当作一种工具来补偿自我缺失,来解答问题,来寻找救赎超脱。

在登上光鲜奖台的背面,许鞍华还是一样住小房子,走来走去地勘景,融入那些小市民的生活,做锻炼,撸猫。

她行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陪老母亲吃菠萝包。

她说拍电影到现在最大的收获不是那些外物,就是那些过程中的经验。

它们构成了许鞍华的人生。

在上世纪的文学大讨论中,大家争论“文学到底是为人生,还是为艺术”。

在许鞍华这里,答案已经很确定了,电影是艺术,但最终一定是为人生。

海关战线
剧情

海关战线

张学友搭档谢霆锋

湘西剿匪记(下)
战争

湘西剿匪记(下)

军民一心抗击匪患

无人区
犯罪

无人区

徐峥黄渤生死对决

免费
剧情

免费

当代青年创业故事

买车
剧情

买车

小夫妻买车闹分歧

后妈的嫌疑
家庭

后妈的嫌疑

老爸再婚引发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