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延展纪实影像边界
以真实为核心的纪录片,在发展过程中吸收新概念,融入新形式,延展新边界。
作者:圆子
在纪录片《中国》里,风华正茂的李白“再现”并激情言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纪录片《古墓派·地下惊情》设置多个互动节点,不同选择带领观众从不同剧情支线走向最终的谜底。
纪录片《新鲜博物馆之进击的大秦》融合舞台剧、访谈等形式,串联起历史与现代的时空。
……
近年来,国产纪录片在拓展形式样态方面呈现出多元化探索。
“纪录+”趋势明显——角色演绎、场景再现、互动表达等被植入纪录片中,丰富纪录片表现形式。
从故纸堆与遗迹丛里推演出历史细节的纪录片《中国》,以场景模拟、角色出演等呈现方式,最大限度地引导观众“走进”历史时空。

李白的豪放洒脱、李商隐的唯美婉约、辛弃疾的热血忠心、杜甫的忧国忧民……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聚焦这些千年前的文化名人,通过演员的演绎真实再现他们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此外,《敦煌:生而传奇》中还原战争场面,令观众更易代入情景;《王阳明》采用旁白解说、实景演绎等形式,讲述明朝大儒王阳明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和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李白》采用情景演绎叙事和专家点评剖析的结合,让叙事与点评互为补充,又共同推动故事的发展;《古墓派·地下惊情》从“纪录+互动”对纪录片新表现形式进行着实验。

图片来源:纪录片《敦煌:生而传奇》

图片来源:纪录片《王阳明》。
在真实基础上,纪录片不断引入其他艺术体裁,丰富自身形态。
“纪录+综艺”成为内容融合之下的突出路径。
为庆祝建党百年,一批创作精良的红色纪实作品涌现。其中,以中国革命历史作为创作基础的红色之路探险体验纪录片《勇敢者的征程》,开拓出新的形态——在历史与探险的结合下让观众沉浸式感知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艰苦卓绝的历程,重温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信念。


图片来源:纪录片《勇敢者的征程》
由纪录内容催生出来的《我们的侣行》,将纪录片与综艺的特点相结合,从平铺直叙呈现两个人的旅行感受,到通过特定的“任务”驱动情节发展,作品不断制造悬念、强化危险感,并加入戏剧等艺术手法,同时还尝试直播、互动等形式,升级观众的视听体验,让“侣行”系列常做常新。

在《守护解放西》《119请回答》《巡逻现场实录》《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等围绕社会安全保障展开叙事的纪录片中,也有着纪实与综艺相挂钩的内容呈现。

实际上,早在2017年,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就有已经有了“纪录+综艺”的尝试,到了2018年的《奇遇人生》让二者加深融合,“纪录+综艺”越来越成为纪录片制作的一个显学。
纪录片内容的拓展,敲开了纪录片解说新的大门,提升着作品的辨识度。
一方面,旁白解说词从具有文学感的内容,延伸出更多风格,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中运用拟人化的修辞语言,让文物“张口说话”;纪录片《世界遗产漫步》借用“第一视角”和个人化体验,用人物对话的形式进行“解说”,兼具网感与轻松幽默。另一方面,更多解说者加入,延展了纪录片的声音可能,比如周涛与何炅担任《中国》的解说,冯小刚是《敦煌:生而传奇》中文配音,徐帆“献声”《冬去春归》,胡歌“解读”《但是还有书籍》……

《世界遗产漫步》中人物对话形式的“解说”。
5G+4K/8K、CG技术、3D动画、VR等新技术的加入也让纪录片越来越有“看头”。


《如果国宝会说话》采用3D扫描技术和全息传存拓技术让国宝“活”起来;《太湖之恋》以4K数字技术,辅以高速、延时、航拍、微距、水下等拍摄方式,呈现太湖之美;《美丽中国说》利用超高清8K视频技术和三维声音频技术,记录了陕西、云南、吉林、江苏等地的生态环境和珍稀动物的野外生存情况;《万物之生》是5G+8K/4K+VR等技术在5G时代的新的应用探索。
《万物之生》预告片(来源:云南民族时报微信公众平台)
这样的演变,也延伸出了辩证视角或者不同声音:多样创作形式的加入,让纪录片的概念不断延展甚至改写,之于一部分坚守传统纪录片形式的人而言,这可能是对纪录片价值的一种磨损;但从纪录片产业角度来说,多种元素加入成为了“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一个新选择,在“如何让纪录片创新发展”的命题作文下,“纪录+”的探索正在路上。

&&今年广电内容建设项目有这些重点 | 总局发布2022年部门预算
丨发布
&&战疫情!广电视听秒响应、暖荧屏
丨报道
&&从十个关键词说起丨总导演颜芳谈《2022中国诗词大会》
丨专访
&&古韵焕新颜,这些“诗意”舞台太惊艳了
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