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信条》15周年!经典IP视觉是如何被画出来的?
不少游戏玩家都在期待今年9月!游戏界大佬育碧将在今年(北京时间)9月11日的前瞻会上公开发布更多《刺客信条》系列新作《刺客信条:幻景》最新消息。
作为全球知名的游戏IP之一,《刺客信条》已陪伴大家15年。不止于各类生动的角色设定和丰富的剧情发展稳抓人心,因其精美、迷幻、壮观的各类场景画面更是被玩家们称为“旅游模拟器”。
本期,《刺客信条》系列概念设计、畅销书封面设计,数字绘景师、画家严振厚老师,将结合多个案例,为大家揭秘如何用绘画艺术打造IP经典视觉。
以下内容来自严振厚老师2021年11月分享,原文 从我的《刺客信条》系列作品谈东西方经典绘画在影视创新中的价值和运用。
[ 作者简介]
严振厚,画家、概念设计、数字绘景师、北京严振厚文化艺术工作室创始人。代表作:
*电视剧《海上牧云记》概念设计与数字绘景,获首届金海鸥奖的最佳概念设计和最佳视效奖
*经典游戏IP《刺客信条》系列概念设计、畅销书封面
*纪念黄家驹连环画代表作《光辉岁月》(自编自绘)与《旦正草》入选人民美术出版社70周年经典作品
*中宣部《时代楷模》工程大幅战争主题油画
*主持和参与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中宣部的多项大型连环画项目的创作
这里先向大家介绍的,是我与我的工作室(北京严振厚文化艺术工作室)最近和育碧官方合作的该公司经典lp《刺客信条》系列作品,并由此谈谈与之相关的我们工作室在东西方经典绘画艺术和影视、游戏美术创作相结合的探索经验和成果,作为引玉之砖,希望引起国内同行对这一领域的兴趣。
今年夏天,当我和育碧面谈合作事宜时,交谈中他们突然想到了《刺客信条》系列小说的新书《大漠风云》的封面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艺术家来画,便问我是否有意愿考虑一下,一听这本书是有关中国故事的背景,我当然有兴趣,便很痛快地答应下来,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的时间中,我通过和该系列丛书的出版商次元书馆、育碧法国总部反复沟通后,顺利地完成了封面板绘作品。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我和育碧官方与次元书馆沟通这次公开发文的事情时,双方均表现得非常大方,认为这是共赢的好事,并对国内影视项目宣发上,经常出现的过于保守的操作表示非常不解,认为这样从长远看,其实对大家都不好。由此,我希望国内影视圈能够早日建立这样的支持参与项目的公司和艺术家们,在适当的时间可以公开宣发自己参与制作的影视项目作品的合理机制,就像好莱坞传奇影业等很有远见的知名公司正在做的那样,如此,将是我国影视美术和特效行业发展与普及的福音!
下图是前几天新书刚上市的时候,我发了宣发微博之后,育碧和次元书馆官号专门发的致谢微博,完全是合作共赢的态度。


下面这幅,便是《刺客信条:大漠风云》封面最后的板绘完成图。

这幅作品无论是造型方法、风格样式还是色彩处理上,都大量借鉴了我在继承学习东西方传统绘画的手绘作品经验,对于当代板绘技巧的运用,我也是建立在对传统艺术的见识基础之上的,因之,作品中明显流露出东西方绘画融合的倾向,而育碧法国总部,对这样一种美学取向始终都是欣然接受的,而不是盲目去提一些自相矛盾的不专业反馈意见。另外,即使对于这样一幅已有成熟画面风格的lp绘画约稿,我也是倾注了自己个人的一些追求,比如说:对整幅作品意境的把控,我没有停留在一般意义的插画层面,而是把主角少芸理解和塑造成一位理想主义者,形象的意味力避肤浅的“耍酷”倾向,而是在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从容中融入对现实的怀疑和失望的感受,结合画面整体的背景语言,集中画面所有因素渲染浓郁的悲壮气氛,这种境界处理方法,我是从伦勃朗和科尔尼留.巴巴这些传统油画艺术大师的杰作中体悟到的。此外,在为人物角色寻找参考素材时,我发现很难有符合脑海里构思的形象,经过认真思考,我最终决定凭借想象来画,经过反复推敲修改,才成功塑造出了理想的、有血有肉的少芸形象。

后面几幅作品,则是育碧官方为宣传《刺客信条:英灵殿》系列新款游戏,邀请我和我的工作室绘制的。
这幅工作室合作的板绘作品,是用我们擅长的概念设计与数字绘景相结合的手法,风格上比较接近我的油画,总体感觉偏暗黑些,并借鉴巴洛克绘画惜亮如金的传统和对光线的运用,以此深化整体感受。

下面三幅油画,我都是画在经过自己特殊处理过的大幅卡纸上的,采用的是依古法自制的丹培拉与油彩混合的颜料和调色媒介,手法上注重笔触的力度和形式意感,根据题材需要,以西方绘画的感觉为主,结合中国写意绘画的笔意和审美趣味,在首先注重传达角色情感的大前提下,刀笔并用,突出笔情墨趣的形式意味,细节上意到而已,特别强调画面整体的力度,整体的感受始终放在首要位置,画面的气氛感受主要突出悲怆、沉郁的意味。



另外,这系列作品,我并非一味贴近《刺客信条》系列官方概念设计一贯的几种风格样式,而是更注意展现我和工作室的优势和风格特点:即传统绘画和当代板绘形式的结合;这个其实比较难,可做的工作也比较多,我以为这种探索必须有足够的传统绘画的研究和创作经验积累,才可收获理想效果。同时,还需注重全方面修养和技巧的积累,在这些方面,唯有踏实与毅力,急不得。相反,急功近利地盲目模仿经典杰作的表面效果,一味跟随,是很难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有特色的经典案例的。
下面一组附图,是上面三幅大油画的局部,意在说明,手绘作品在剪辑视频宣发上,有它独有的优势,即:无论镜头切换时局部放大多少,都不会出现板绘作品放大后,常有的笔刷“过虚”、“单薄”和“机械重复”的弊病。









这两幅素描,是我以自己研发的橡皮素描技法绘制的,结合上面的油画作品,大家不难发现,这种大写意绘画不同工具的效果,是可以适应我们影视原创不同画面质感追求和视频剪辑时不同效果需求的。


下面展示的,都是我本人和我的工作室在这个探索方向中的部分项目实践、油画作品和课堂教学示范作品,以便于大家深入了解。
第一组是几幅概念设计,体现了我和工作室的不同风格的追求。
这幅作品大胆借鉴了欧洲画史上的巴洛克风格,用光上有明显的伦勃朗油画作品的影响,但绝非照搬伦氏的艺术语言,总体而言,还是更偏向于我个人的手绘作品风格。

偏暗黑风的项目概念设计,借鉴十七世纪以前的艺术语言,而近景石桥上的笔法运用,是有南宋大家马远的“斧劈皴”影响的。

和上两幅不同,这张我刚入行画的第二幅概念设计,完全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风格。

现象级热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的关键帧概念设计,侧重于宋画风格,作品之所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实现导演的构想,完全得益于我对唐宋绘画几十年热情不变的深入研究。

我工作室数字绘景负责人韩丽娟的早期数字绘景项目作品,体现了她对欧洲十九世纪油画的热爱和对俄罗斯电影画面的研究成果。


我与韩丽娟合作的这幅,是电影项目的数字绘景,结合了我们对欧洲传统绘画光与色研究的心得。

下面一组我自编自绘的油画连环画代表作—《光辉岁月—beyond乐队的故事》(入选2009年十一届全国美展)的选页,是我将自己对优秀影视作品的研究心得融入连环画创作、艺术和商业上都比较成功范例。

最初创作时,我刚结束鲁美研究生班的学习,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创作自己最感兴趣的作品,当时,我打破一般的把连环画当作小画种的态度,一心要创作出一套能够真正体现时代精神的佳作,甚至,不惜牺牲全国美展对连环画参展作品的尺寸限制,代价是:这套作品因此没能有机会在全国美展展出(只是入选),收获是: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在关注这套作品。

除了黄家驹生前的乐队经纪人和好友的热情支持,作为我国最权威的专业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对这套《光辉岁月》连环画的关注,大大超出我的意料,在该社的老字号品牌刊物《连环画报》在2019年十一月刊头版彩页将作品刊登,并在封面推出,向画坛大力介绍,而且,《连环画报》的百度百科也对这套画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同时,社里还邀请我参加了2010年的全国连环画名家邀请展,由于有了这样的一系列积极肯定,使得整套作品迅速在国内外流传开来,发表这套作品的《连环画报》因之很快脱销。

2020年,在《光辉岁月》连环画发表十周年之际,人美领导决定破例再次在《连环画报》推出我后来的修订加长版,当时,副主编侯心川先生激动地和我说道:社长非常重视这套作品,要求针对这套作品建立特刊预售通道,强调要特稿宣传、封面宣传,作为国内名家荟萃、经典作品数不胜数的最顶尖老字号美术出版社,编辑告诉我: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结果,不负众望,仅仅在预售的两周时间内,9000册《连环画报》便被抢空,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社里只好调来印刷厂的多余样品,才救了燃眉之急。编辑后来说,这在纸质媒体日渐衰落的今天,是很难想象的。

今年,正值人美建社70周年(也是《连环画报》创刊70周年)之际,《光辉岁月》连环画作为人美经典作品,被收入《连环画报》创刊70周年纪念特刊中,入选的画家仅有几十位,都是在人美的连环画发展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不同时期的人美核心作者。下面的图片,便是这期特刊有关我的内容。


下面一组“斯巴达”系列的作品,我分别采用了手绘(古典油画技法)和板绘两种形式,其中,手绘作品一共十幅(文字脚本由我本人完成),采用的是依古法自制的丹培拉与油彩混合的颜料和调色媒介绘制的,板绘作品,我有意加入中国画的处理手法和韵味,和油画系列拉开一点风格差异。
创作这两套作品的目的之一,我是要给同行展示一下,影视视频图像和油画、板绘作品进行剪辑切换的效果,这种相同的图像、不同艺术语言的对比尝试非常有意义,它能极大地丰富我们的艺术影片以及影视剧片头、片尾的创新,每当朋友们对这一想法表示质疑时:我就推荐十年前就已播出的著名美剧《血战太平洋》给他们看,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样的成功案例早已存在!由此可见,阻碍我国影视创作风格发展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原因,更有观念上的枷锁!








以下分享的本人不同风格的油画作品,意在提醒大家,要想实现实质性的创新突破,全面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这二幅油彩与丹培拉混合技法的作品,都是2004年我在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读研究生班一年级时绘制的。这二幅画(原作都是西方画史上一流绘画大师的传世名作),分别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很有代表性的不同制作技巧,作品完成后,获得了鲁美油画系开设此课程以来的最高成绩,并且,《卸下基督》和我另一幅的完整作画过程,被收入了当时出版的鲁迅美术学院教材—《丹培拉绘画与现代材料教程》(人美版)。




我与韩丽娟合作的古典主义大幅油画《秋风萧瑟》,入选2009年十一届全国美展辽宁展区


从以上分享的这些油画、连环画和板绘作品中,相信大家不难发现,在“东西方经典绘画在影视创新中的价值和运用”这一极有前景的崭新领域中,唯有打破人为成见和局限,以巨大热情投入进去,厚积薄发,才能有真实收获。
我以自制材料绘制的古典主义真人大小油画肖像。

前阵子,影视工业网邀请我和我爱人韩丽娟在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直播课中,以《东西方经典绘画在影视创新中的价值和运用》为题,与影视行业的朋友们分享我们在这个课题上的研究心得,当时,大家对这个话题表现出来的兴趣超出我们的意料,在分享课中,同行们很关心地问起了国内外影视创作在这个方向上的实践成果,看来,这一崭新研究和实践领域发展的可能性很大。
而影视工业网的朋友们,在分享课结束后,也特别和我们提到了这一课题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在影视行业的提升层面,在社会美育层面的社会价值也不容低估,尤其我和韩丽娟兼具职业画家、人民美术出版社核心作者、多年开展社会和高等院校美育教学的职业背景,使得这一极有意义工作的推进,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实际上,就像我们在分享课中介绍的那样,国外影视作品在这方面早已有了很多可观的成果,呈现出了数量可观的大气磅礴的影视佳作,而我国的影视作品,在之前明显对这一很有价值的探索方向关注得还不够多,我们的作品在与绘画结合的探索方面,主要还是局限在商业绘画领域,很多时候,好看是好看,但气象上相比欧美的影片,就显得不够大气了,因之,在我国未来的影视和动画创作中,我对这个方向的探索是充满了期待的。
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目前国内艺术类影片探索的不够,主要还是影视和动画的人才注重技术较多,艺术修养不足,而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往往无法适应繁多的软件学习,无法参与到数字艺术创作中来。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我们工作室正在进行系统的教学与创作工作:以工作室核心成员为主导,针对不同年龄人群的能力特点,一方面给予全面的美育基础训练;另一方面引入影视项目实践,加入专业技术培养。同时,双向开展提高眼界的美学与鉴赏课程。学员反馈是:来到我们工作室学习,就像开启了一座艺术殿堂的大门,课程丰富,内容有深度,最重要的是有实际的发展前景,如同重读一次“研究生班”。
未来,我们有计划和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加快推进我国影视作品乃至全社会美育的健康发展!
附图是我的《光辉岁月》油画连环画

严振厚老师的分享,让我们看到的是真正的大方之家、国内优秀艺术家对创作的认真与严谨,令人敬佩。在长达几十年的绘画探索过程中,不断突破创新, 为东西方经典绘画在影视创新中的运用注入了活力和提供了经典范例。
2022年9月9日(周五)晚8:00,严老师将再次到影视工业网社群分享,更全面、细节地讲述《刺客信条》系列概念设计与油画作品创作幕后。
这次分享,并非局限于单纯的绘画技术层面,而是和绘画艺术全面提升密切相关的纲领性阐述。他将直面当今世界艺术和美育领域发展的各种利弊,梳理出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关艺术创作、学习和鉴赏的方法论层面的内容。这是当今世界该领域最为匮乏的一部分,十分可贵!
*欢迎扫码关注影视工业网视频号、预约直播,一起来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