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品力作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

时间:2022.12.0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胡妍妍

核心阅读


随着文化素养、欣赏水平、审美能力的显著提升,人们对文艺精品的需求更为强烈。文艺精品不但有品位,而且有市场,不但能够站稳脚跟,而且可以激荡文化潮流、引领社会风尚、激发创造活力。 


紧贴时代脉搏,把握时代主流,以艺术的、审美的、形象的方式为时代精神赋形,成为锻造当代精品的题中之义。


精品的诞生过程,也是创作主体锻造自身的过程。一个时代的创造高度由优秀作品标注,一个时代的文艺高峰由精品力作铸就。



最近一段时间,第十七届“文华奖”、第三十三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第二十七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第三十一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等相继颁发,受到广泛关注。这些文艺评奖是对创作成果的阶段性检阅,也是对高品质、高口碑、产生良好社会影响的精品力作的致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这为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精品创作是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作家艺术家安身立命之本。提升创作、锻造精品、铸就新时代新经典,是文艺发展的康庄大道,也是通往文艺高峰的必由之路。


越是文化产品供给丰富的时代,精品需求越强烈


如今,文艺作品生产数量快速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成为图书、电视剧、动漫等领域世界第一生产大国,电影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银幕数和票房收入跃居全球前列,网络文学每天新增超1.5亿字、用户规模超5亿人……有人据此说,谈论精品的现实语境已经变了——文化产品供给匮乏的年代,才会出现作品播映万人空巷的景象;而今,文化产品海量供给,品种、类型、风格都更加多样,观众各取所需,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创作精品的“成本”太高。


然而事实上,随着文艺市场的壮大,随着文化素养、欣赏水平、审美能力的显著提升,人们对文艺精品的需求更为强烈。当前,文艺供给正在从有没有、多不多向好不好、精不精转变。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如磁铁一样,富有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也如压舱石一般,确保文艺创作生产行稳致远。


前不久,一场直播带货让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短短两个月内加印7次,累计销售60余万册。新媒介新业态改变了文艺抵达受众的方式,但当人们捧起书阅读时,决定他们是否喜欢、能否受益、会不会从此成为文学读者的,不是别的,还是作品的质量。


文艺精品不但有品位,而且有市场,不但能够站稳脚跟,而且可以凭借其影响力和号召力激荡文化潮流、引领社会风尚、激发创造活力。近年来,红色历史一再唤起年轻人共鸣共情,重大主题作品成为很多人的“精神刚需”,从中可以看到《觉醒年代》《功勋》等一批现象级作品的带动作用;传统文化频繁“出圈”,国风国潮蔚为大观,与“中国节日”系列、《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作品对传统韵味的时代表达不无关系;舞台演艺市场蓬勃,热门演出一票难求,也有赖《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等口碑之作的轰动效应。这些都显示了文化市场上文艺精品的示范作用。


紧贴时代脉搏,总结提炼精品创作经验


今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庆祝建院70周年期间,70周年纪念版《茶馆》开票不到两分钟,5场演出全部售罄。经典的魅力可见一斑。从《雷雨》《龙须沟》,到《茶馆》《蔡文姬》,再到《天下第一楼》,这些精品剧作成就了北京人艺的金字招牌,也几乎代表不同时期中国话剧的创新水平和艺术高度。很多人知道北京人艺排练厅墙上高高悬挂着四个大字“戏比天大”,它已经成为人艺精神的凝结。耐人寻味的是,在这句话对面的墙上还有四个字“继承发展”。如何从70年精品创作的经验中汲取养分,如何拓展坚持时代性、人民性、艺术性的创作道路,如何创造出弘扬民族精神、体现中国美学意蕴、彰显现实主义传统的当代新经典,是摆在北京人艺面前的时代课题。


文艺精品是作家艺术家的创造,也是时代的产物。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精品。今天,文艺创作的时代背景、现实条件、艺术手段和技术资源等都在发生改变,文艺传播接受的方式途径迥异于从前,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破解前人的经典密码,汲取精品经验,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转化创新,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结合新的现实条件锻造当代精品。


紧贴时代脉搏,把握时代主流,以艺术的、审美的、形象的方式为时代精神赋形,成为锻造当代精品的题中之义。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用“漏斗户”陈奂生折射改革开放为普通人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莆仙戏《踏伞行》从剧本到表演既有丰厚的艺术积淀,又凸显活泼泼的时代感;评剧《革命家庭》、锡剧《烛光在前》让革命者的大情大义照进现实……从近年来的舞台演出中,我们可以鲜明看到传统戏曲在注入时代精神、融入时代旨趣之后焕发出的新光彩。


“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锻造当代精品,需要兼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和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立足时代条件开拓文艺新境界。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文艺形式创新和文艺空间拓展正为孕育当代精品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影视行业用新的技术手段营造新的视听美学,科技赋能带来视听体验的迭代升级,网络文艺将品质扎实的原创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有机结合,这些都是精品创作的探索方向。


锻造当代精品,不仅仅关乎创作生产环节,也需要组织实施和服务保障的进一步优化。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前不久,中国作协牵头推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合全国重点文艺类出版社和文学期刊、图书公司、影视公司、网络文学网站以及文化类网络平台的力量,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方面统筹协调,旨在为优秀作品助力护航,将作家托付的心血之作打造为更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出版精品。


传世之文须有传世之心,文艺高峰离不开精品意识


1983年,路遥平静而又紧张地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筹备。那时的他风光无限,接连两届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的小说和电影改编都备受关注,而他却决意从眼前“暖融融的气氛”中转过身去,再一次踏进冰天雪地,开启“一次看不见前途的远征”。这以后就是长达6年的艰难跋涉、呕心沥血。路遥说:“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30多年来,这部《平凡的世界》足堪“深厚的交代”,很多人从中感受到心灵的震颤。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许多经典作品的诞生,都因为背后有像路遥这样让人肃然起敬的创作态度。


词作家乔羽视坚定不移的爱国心和光辉灿烂的作品为艺术家鹏路翱翔的两只翅膀。他说过:“我这辈子没写过啥大东西,但是写的都是很难写的东西,要用很大的心力。”“心力”二字,让人敬重。歌词是一个“百字世界”,乔羽创作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爱我中华》等作品,无不努力在方寸之间表现人们的共同情感、表现大千世界,让大家唱着这支歌的同时,享受美、珍惜美,想到祖国、热爱祖国。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许多经典作品都像乔羽创作的歌曲这样,其间不只有表现对象的艺术魅力,还有创作主体的精神魅力。


归根结底,文艺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精品的创作过程尤甚。它考验着创作者的历史担当和精神境界,要求他们一次次把目光投向历史和现实的最深处,把思考伸向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它考验着创作者的文化自信和艺术修为,要求他们一次次将作品放到生活的活水里、艺技的熔炉中、人民和市场的检验中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从这个意义上说,精品的诞生过程,也是创作主体锻造自身的过程。


古今中外,优秀文艺作品凝结着文艺工作者的才华和心血,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镌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也散发着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一个时代的创造高度由优秀作品标注,一个时代的文艺高峰由精品力作铸就。期待更多文艺工作者增强文化自信,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让文艺佳作如千峰竞秀彰显时代气派,如绵延长河滋养人民心灵。(作者:胡妍妍)


《人民日报》(2022年12月02日 第20版)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