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人观点:
电影最后一个故事,有了平凡生活中不管是电影制作者还是小说写作者都值得去记录的题材,这个题材具备小说中对于某种需要关爱的群体的质感,也具备电影中对于城市与人之间所需要的那种属性。在经历了前两个故事中高拨于俗世生活的组装之后,这第三个故事的关键点在于其平凡人生的爱情观,另外,故事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文化典故放在爱情身上,才显示出平凡珍贵的一面,传统文化典故的演绎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共振器,只因我们都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长大的,这一切让第三个故事超越前两个故事成为了影片最大的亮点。可以说整部电影只因为有了第三个故事才没有让影片归之为烂片一列。
——不流血的惩罚
催泪片的先决条件是制造感动,通常编导会建立一个观众熟知的寻常气场引发共鸣后加以打破。《倾城之泪》则用了三段观众熟知的寻常故事,这些故事要么来自《读者》,要么来自微小说,要么瞎编乱造。《倾城之泪》编导用廉价二手的情节和肤浅苍白的手法呈现了三段故事,尽管从画面效果上可以看出导演花了心思,三段故事分别采用数字机、35mm胶片和16mm胶片拍摄,但导演未在故事和艺术表现力上有所见长,只展现了可有可无的摄像技术,其结果是演员演得卖命,观众看得不知所云。
——电影发狂
哭有很多种,动物也哭,不过那是假哭,最典型的就是鳄鱼。人的哭是感情触动的哭,这带有人类才有的感情色彩。亚里士多德不研究哭,但是研究笑,后来这个典故还被艾柯用在了《玫瑰的名字》里,我在想,研究笑是不是就是研究哭的对称面呢?哭,始终很微妙的情绪,就像《倾城之泪》,拍电影也得要适当。压抑的心情一旦得到发泄、缓解后,就不要强求自己再哭了,如果能够控制自己,你就能做情感的主人,就像控制好电影,你就是电影的主人。
——图宾根木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