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人观点:
在中华传统语境中,家与国从来都是不可分的共同体。影片中,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一个多子女的家庭,犹如一叶小舟,在暗流激涌的大海上航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以布华泉以及身后一堆弟弟妹妹早早的知道了“家”的含义。对于这条小船上的一家人而言,家就是母亲识字写字,然后一次次想通过船主资格考试;就是非亲生的长子要无怨无悔的照顾弟弟妹妹;就是二姐知道心疼大姐,弟弟知道心疼二姐;就是母亲老去之时,一个家族知道如何哄老人开心。影片里的家庭故事,不再带有尴尬的色彩,而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情感精神,也正因为家庭的出现,才让影片超越了香港身份,而成为华语人的电影。而仔细想来,这番对家庭史的表述,难道不是国家史的镜像表达吗?
——龙笑
电影完全没能够突出“大亨”这个人物的传奇色彩,如果说观众希望从电影中认识布华泉先生的坎坷人生、体味到其坚定奋斗的发迹史、看到其成为“大亨”的事业宏图,这绝对是一种遥远的奢望。电影无论从故事详略选取上,还是有代表性的事迹经历的表现上,都显得有心无力,虽然表现出布华泉先生的种种方面,但用力分散,完全没能够集中力量聚焦到“大亨”的人物传奇上面来。中肯合理地评价,也只能说是把布华泉先生的生平经历诉说了一遍,知道了其成长背景、家庭妻儿和工作简况罢了,平淡而毫无侧重,分散而没有主题。
——妖夜回廊
或许曾经新浪潮时期电影中的“新”在现在对于观众来说已很陈旧,但严浩并没有出卖自己的灵魂:《浮城》中,画面构图,色调以及飘摇的镜头依然非常考究,带有象征意义的镜头不需多加修饰一笔带过,而需勾勒出时代背景的地方也不惜费几尺胶片而全景展现,有舍有得,几帧美景画面只是调了调色而已,但表达的质感与CG场景炮制的效果还是截然不同,这样老式的做法非常考验导演的真章,足以让人惊呼香港电影久违了的对于映像细节的追求。
——麦克疯
布华泉是一个孤儿,养大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生的。而影片中,布华泉也一直有“我是谁”的追问。人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会以取得答案告终,而只能让人陷入更深的思考中去。影片通过布华泉的人生片段展示了香港几十年的历史变迁,人生的沧桑与一个地域的时代沧桑进行了共振。香港也未尝不是一个孤儿,养大它的不是亲妈,而亲妈是谁?即使寻找,也终将没有答案。在命运的沉浮中,布华泉是个孤儿,香港是个孤儿,而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一个孤儿呢?看到这些,或许我们便看懂了这部《浮城大亨》。
——马庆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