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人观点:
李安的电影都是剧情片,所以在故事接受的层面上,从来就不设门槛,每一个观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求提炼情感因子。但是,要想真正走进李安的电影世界,却非易事。在各种场合,我曾完整地看过不下几十几遍的《卧虎藏龙》,也许对迷影群体来说,这个数字都不值得拿出来说事。我想表达的是,即使如此,当我在研读李安的自传以及徐浩峰对《卧虎藏龙》的解读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一直在《卧虎藏龙》的门口逗留,根本没有走进去。一部好电影一定是超越了浅层故事,抵达到人类最原始的情感状态。《卧虎藏龙》的玄妙之处我就不做多说,大家可以参看徐浩峰在他的影评集《刀与星辰》中的解读,真的非常独到。
——鸿爪
据说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刀,心中有刀”,所以,究竟是一人一虎还是有人无虎,已经不重要了,就像片中主人公派说的那样,关键在于你愿意选择相信哪个版本。派是个怪人,搁古希腊,这名字(的数学含义)就会让他命丧毕达哥拉斯主义者之手;搁现代,同时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行为,连他的父母也觉得不可理喻(我一度误以为派是巴哈伊教徒)。派的经历让人想起鲁滨逊,不过,笛福笔下的18世纪人文主义气息已经让位于马特尔-李安所营造的对于人与自然、与宗教之间关系的重审思考,老虎不是“星期五”,虽然派驯服它的过程跟鲁滨逊收服“星期五”的行为有些类似,但派也说了,最后的结局是他留恋老虎而老虎头也不回的弃他而去;再者,在另外一个“现实主义”的惨烈版本中,派就是那只老虎。
——图宾根木匠
奇幻漂流中存在两个空间,一是狭促的救生船,一是宏大的海洋和宇宙。围绕着救生船,客观镜头、正反打完成了人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大空间里,自然、宇宙在上帝镜头里永远神奇干净,镜水则形成了两者的链接。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是,水天相接的纯净为船带来的是天人相视以及人与虎的沟通,而非空间上的压抑,这使得奇幻漂流最终没有变成荒海余生。从父亲三部曲到后来的好莱坞创作,善于在电影中处理家庭、人物关系的李安便常常能够将在在各种空间中发挥情感效力。《少年Pi》中,家庭渐隐,庞大的空间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在此之上,人与人的思考升华为人与神的宗教般的哲思。而且,从开始时Pi所显露的多种信仰直到奇幻漂流的奇迹,都让我们感到李安所具备的非狭隘、非神秘主义的精神取向,这种精神更加多元混合,但也更平和。
——王小二
少年派原著有大量的奇观描写,沉船、暴风雨、太平洋夜色、岛屿和各类飞禽走兽。文字可以不负责任地畅游,能将文字复制成影像的最好方式就是3D,而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必须3D,如果做不到自然景物与故事完美融合实在太可惜。当男主角派和孟加拉虎漂泊在太平洋星空下,海天一色越美,观众的孤独感越突出,高质量3D带来的身临其境越真实,与世隔绝的距离感越强烈,对于少年派来说主题与画面的反差非3D不可。西方人总在思考着改造世界和征服自然,习惯文化传承的李安用好莱坞的钱把少年派拍成东方人更易理解的故事,跟喜欢亲近自然的宫崎骏有异曲同工之妙,李安的3D画面是张扬的,感情表达仍是压抑隐忍的,这种半西半东就像少年派这部跨越宗教、文化、物种、国籍的电影,一场仿佛亲身体验的3D灾难却是习惯英文思考方式的人们理解不来的。
——MrJust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