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成本电影成主流? 国产大片无用论已过时
时间:2013.08.31
来源:虎嗅网

中小成本电影虽成规格但大片也不能摒弃
对国产大片的呼声,在2013年,显得非常的微弱。最近,一些业内人士频繁会提起“大片无用论”,基本论调逐渐变成,“在中国电影市场,我们只需要用贴近日常生活的故事,投入中等规模的资金,做好营销,就可以获得超高的回报率,支撑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这种声音越来越成为当下的一种主流认知,不仅存在于媒体的报道中,而且已经影响到一些企业的战略思路。我相信在明年,也就是2014年,中小成本电影将会以更大的规模涌现在我们的银幕上,它们其中的个位数零头,依然会给我们带来耀眼的光环,成为很多人的希望之光,照耀着后来人前赴后继。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国产大片无用?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要了解,是什么决定了观众愿意去影院看一部电影,而不是看盗版或者等电视点播,国产大片的必要性究竟在哪里?
从观众需求的角度出发
对于观众来说,影院的观影体验应该是暂时无法替代的,它有几个显著的特征可以将它与其他的影像消费区别开,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影院成为大部分电影上映的首选渠道,在一百来年中始终未变:
*仪式性(集体观影)
*视听效果(保真或者高度拟真)
*社交性(便利和共同参与)
*因为被动和较少的干扰而产生的代入感(与游戏因为交互产生用户粘性之间的区别)
*围绕以上要素的持续性创新
也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好莱坞自70年代之后,加快了不断提高制作成本的步伐。因为只有不断探索视觉表现形式上的未知领域,才能够维护电影作为影像消费最前沿的位置,构建观众在影院里所需要的综合体验。组成电影的技术元素,制作环节的剪辑、摄像、灯光、表演、故事……以及放映环节等等所有一切。每个微小细节上的前进都需要耗费极大的成本,凝聚大规模的人力物力。
2013年,国产中等投资电影在叙事和营销上的突破,所带来的票房奇迹,与好莱坞每年都会涌现出一些高票房中小成本电影一样,它们只是整个传媒产业在发展中的个别特例和阶段性现象。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宣发体系做支撑,你很难想象《小时代》系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样的电影可以获得7个亿的票房,但类似的支撑体系三年前还几乎是无;如果不是因为一批3D视觉大片和国产大制作电影的铺路,也不会出现《泰囧》十二个亿的数字;如果不是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政府被迫调整了对电影的内容审核,以及实施了对国产电影的一系列鼓励帮助,你在影院里看到的国产电影和它们的票房表现也将会是另外一种景象。
至于好莱坞那些投资回报率的神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某一类电影的类型元素获得了革新。在每一次突破性创新的背后,都是因为一大批同类型电影以平庸的市场表现,铺垫在了它们之前。那么,电影的投资者们,你凭什么认为自己一定会是那个最大的赢家?
虽然从短期看,以小博大显得非常诱人(只是显得而已),但在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中,因为渠道的拓展还在进行,因为投资与公映之间的时间差,所面对的市场规模不同,所以在现如今发展国产大片,反而是最好的时机。那些资源要求高度密集的电影,它们面向的观众群规模要更为庞大,不仅可以锤炼一个公司的项目管理能力,形成更为标准化的流程管理,也能够使得以电影内容为核心的衍生运作,存在更多的可能性。
下一页: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考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