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王竞:《大明劫》不叫座是表达方式问题
时间:2013.11.07
来源:1905电影网

《大明劫》海报
1966年生,江苏人。1990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后一直从事纪录片教学和实践。主要作品有《水城》、《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爱丁堡的天空》等。现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副教授。2012年导演拍摄故事片《万箭穿心》,赢得口碑。2013年执导历史电影《大明劫》。
去年,一部关注现实的小成本制作《万箭穿心》被影迷们评为2012年最佳国产片,也让不少人记住了导演王竞的名字。回看王竞曾经的作品,《我是植物人》、《孩子那些事儿》、《一年到头》……几乎都是围绕社会现实展开,这也让不少网友给他贴上了“业界良心”这样的标签。
令人意外的是,《万箭穿心》饱受好评之后,王竞带来的最新电影却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大明劫》,投资也由小成本升级为3000万的中等成本,还请来了冯远征、戴立忍主演。虽然在豆瓣等影迷网上仍然得到了很高的评分和口碑,但电影依然没有逃脱“叫好不叫座”的命运。
“其实对这个结果我是有准备的。”接受采访时,王竞坦言,“最早在做这个题材的时候,就不断有人说,现在谁还看历史片啊,尤其是这种严肃题材的。”但王竞偏偏想挑战一下自己,看看究竟能不能拍出一个不一样的古装片来。“这些年的古装片大多都是戏说,很少有正剧。”而且,对于明朝这段历史,王竞觉得也很有意思,“我对明朝的认识来源于小时候姚雪垠写的《李自成》,今天年轻人对明朝的认识可能大多是来源于《明朝那些事儿》。对孙传庭的认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表现……都是我想要在电影中探讨的。”他也毫不避讳,拍《大明劫》其实还有一个私人动机,“我一直在小成本里打转,没做过规模大一点的片子,这次也是一个机会。”
至于票房,王竞确实没什么概念,“《万箭穿心》第一轮一共才300多万。《大明劫》第一天票房150万,我听着挺好。我算了算,20天不就3000万了么。”他不懂的是,《大明劫》上映一周不赚钱,在不少影院很快就面临下片的危险。
这也没有打击王竞的信心。相反,他说自己不想再做《万箭穿心》这类小成本的影片了。“我也想拍得更好看,但是没有好的明星,没有好的制作条件,很多东西实现不了。”《万箭穿心》之后,他有了执导大制作的机会,也赶上了中国电影市场最好的时候,他的理想是拍出文艺和商业兼顾的作品,“既把我想说的表达了,又让普通观众觉得好看。”

《大明劫》剧照
拍明朝故事“不露怯”多难
很多人都以为第一次拍古代战争场面对王竞来说会是一大难题,但他说恰恰不是,“最难的那段战争戏准备得最充分,四天就拍完了。”
他说,最大的压力其实来自于“明粉”,“现在有一股明朝热,贴吧里很多人对明朝研究得很细,如果拍穿帮了、露怯了,拍出来不是他们心目中的明朝,是要被骂得很惨的。”
但是,真实的明朝什么样?没人能说清楚。“每个人脑子里都有个明朝,有的来自戏曲,有的来自古装片,包括演员都有一些定式。它不像民国有照片、纪录片,它没有标准答案。”
王竞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和美术、服装、道具团队一起研究影片中的细节,一点点打磨出历史感。“比如颜色,古代和今天就不一样。我在斯德哥尔摩参观过一个沉船博物馆,15世纪的沉船里打捞出当时的染料,我拍了照片,也是五颜六色的,但是洋红、普鲁士蓝那时候都没有。当时的工艺也染不了这么鲜艳,所以电影里所有的色彩都是比较沉重的。字体也是,电脑字和手写就是不一样。”
尽管反复斟酌,影片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小错误,比如粮仓主管向将军行礼时,用的就是清朝的礼节;士兵打枪,把眼睛靠近枪进行瞄准,“后来看文献才知道,那时候火药四溅,眼睛应该是离开的。”这些问题,若不是王竞主动“坦白”,几乎没有观众看出来。“这也是有意思的地方,拍一部电影,了解一个行当,进入一个时代,挺好玩的。”
电影毕竟是电影,历史的真实之外还需有合理想象。《大明劫》就把名将孙传庭和名医吴又可这两个历史上真实人物合理地放到了同一个时空之下。
“孙传庭的史料比较丰富,60%至70%都是有史料可查的。他捍卫国家似乎没有错,但当时,明朝充斥着腐败,摇摇欲坠,是否应该维护它,甚至为了胜利不择手段,今天仍然无法轻易下个定论。”
对于吴又可,王竞在他身上寄托了更多的个人情怀。“对我来说,他是不是中医都不重要,他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在乱世中,他有自己坚守的价值,他的坚守穿越了300年,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价值。这是我想借着明朝的故事来探讨的。”
下一页 中国市场分成“囧前”“囧后”
下一页 中国市场分成“囧前”“囧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