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

“大有可观”——巨幕电影的前世今生

2012.08.22 来源:1905电影网


三部大片PK暑期档末尾

    在饥渴了几乎一个暑假之后,国内的影迷在暑期档的尾巴上,迎来了一次影市的大爆炸。《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超凡蜘蛛侠》《普罗米修斯》三部好莱坞超级大片将在一周之内同档上映。这对影迷来说绝对是一次饕餮和狂欢,但是片方可能会感到压力巨大。除去普通的影院排片之争外,三部影片还将在一个新的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这个新战场就是“巨幕影厅”。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巨制《泰坦尼克号3D》今年4月在内地上映后,斩获了9.7亿元的惊人成绩,影片巨幕版本(IMAX)也有4000万入账。有趣的是,正是导演卡梅隆3年前的一部《阿凡达》,成功拯救了巨幕技术,使得巨幕真正意义走入了影院,征服了世界影迷。虽然很多观众都已经感受过巨幕的魅力,但究竟什么是巨幕,巨幕技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这些问题对于观众来说依然是一头雾水。[电影网]特别采访了IMAX公司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陈建德、UME国际影城总经理陆遥、中国数字巨幕有限公司经理陈京民等专业人士,全面且系统的为大家介绍巨幕电影和技术的前世今生。


IMAX是巨幕电影的急先锋

          谈到巨幕,观众马上会想到IMAX公司。事实上除去IMAX公司,巨幕领域也有其他公司存在。但IMAX公司凭借成熟的技术和完整的服务,已经成为巨幕领域的一方霸主。所以,在研究整个巨幕领域的时候,事实上就是对IMAX技术的一次剖析。本文也将以IMAX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解析巨幕技术,分析巨幕对于影迷的魅力所在。

巨幕电影早已有之

巨幕的历史渊源

          事实上,巨幕技术并不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技术。早在上世纪的60、70年代,巨幕影片就已经在1967年的蒙特利尔,和1970年的日本大阪世博会上亮过相。真正让巨幕首次撼动人心的则是1974年的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世博会,美国展馆的一块27.3 x 19.7米的IMAX巨幕吸引了近500万游客的目光。巨幕的画面是如此震撼,以至于部分观众甚至产生了晕船的反应。几次世博会的成功亮相,终于使得巨幕敲开了影院和科技馆的大门。
          至2003年5月,全球共有230间IMAX电影院,其中商业影院和博物馆等教育机构各占一半。截至2009年底,IMAX影院在全球共有近400家。至于为何IMAX四十几年时间仅发展了这些影院,事情还要从巨幕影片的技术说起。


IMAX曾经只是科技馆和博物馆的玩物

巨幕的进化和转变

          IMAX的视觉效果非同凡响,但是由于摄影机的巨大、放映机的过重以及银幕的高度限制、还有设备使用和引进的高额费用。种种限制都使得巨幕影片很难融入主流电影圈,大部分银幕都只存在于博物馆和天文馆等非商业机构。使用IMAX摄影机进行创作的,也大部分是自然和科教纪录片的导演。幸运的是,在不久之后,IMAX公司发明了一项全新的技术,使得IMAX迅速融入好莱坞的大家庭,走入主流院线,并最终奠定了巨幕霸主的地位。

DMR转制是IMAX的核心技术

DMR转制——IMAX雄起的钥匙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好莱坞曾经挂起过一阵巨幕影片的热潮。从《霸王龙:重返白垩纪》到《恶魔城堡》,再到迪斯尼于1999年制作的《幻想曲2000》,影片无论从主题还是长度上,都已经十分接近莱坞主流商业大片的水准。但是IMAX的片源一直是一个难题,因为真正用IMAX摄像机来拍摄影片的导演还是很少。
    所幸的是,IMAX公司研制出了一种技术,不仅解决了巨幕影片的片源问题,同时也使得IMAX成功打入好莱坞,这项技术的名称,叫做DMR转制技术。DMR是英文Digital Re-Mastering Release的缩写,即数字底片翻版技术。
          DMR转制技术大体上来说,就是制片公司把用普通摄影机拍好的35毫米胶片交给IMAX公司。IMAX公司以最高分辨率对每帧胶片进行扫描,之后再对每帧画面进行锐化以及降噪等,最终冲印在70毫米胶片上,用普通的IMAX胶片放映机放映。第一部使用DMR技术转制的影片是1995年的大片《阿波罗13号》,2002年重新放映的IMAX版本在观众中的反响相当热烈,DMR也终于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黑客帝国2》突破了DMR最后的限制

          不过早期的DMR技术有一个限制,那就是DMR处理的影片时长不能超过2小时。这一限制最终被2003年的影片《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成功破除,这次突破也是DMR技术以及IMAX公司的转折点。《黑客帝国2》的成功意味着,IMAX公司可以选择将任何好莱坞大片转制成IMAX格式来放映(当然是在片方准许的情况下),而导演也可以放心使用顺手的35毫米底片摄影机,而非IMAX摄影机来获取IMAX格式的影片。
          从2003年到2009年期间,共有近44部影片采用DMR转制技术,最终以IMAX的形式与影迷见面。这其中包括4部“哈利·波特”系列的影片、2部“变形金刚”以及2部“蜘蛛侠”,当然还有一直对IMAX技术相当感兴趣的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2部“蝙蝠侠前传”。八大”公司日益高涨的情绪,都说明IMAX已经成功摆脱了“科教片专家”的帽子,占领了好莱坞的市场。

IMAX数字放映机更便宜也更方便

《阿凡达》+数字化IMAX一飞冲天
          如果说DMR技术使得IMAX巨幕真正被主流电影接受的话,那么胶片升级到数码,则可以说真正使得IMAX登上巅峰。而帮助IMAX实现这一伟大转折的,正是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巨制《阿凡达》。
          在影片《阿凡达》上映不久之前,众多IMAX影厅都将胶片放映系统升级成了现在正在使用的数字系统。究其原因,由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影片素材存储在数字介质,既能省下高昂的拷贝和运输成本,同时也能更好的控制之后的放映等环节。传统的胶片在受到数字技术的冲击后日渐式微,退出影史只是时间问题。IMAX此时从胶片升级到数字系统,可以说是顺应天时之举。而事实也证明IMAX这个决定相当成功。
          在升级了数字系统后,影片在经过DMR转制后,不再冲印到70毫米胶片上,而是制作成压缩数据包,拷贝在移动硬盘中,最后放入数字放映机输入密钥进行放映。这样一来,既省去了IMAX胶片高昂的拷贝费用和运输成本,同时数字系统的成本也要比之前的胶片系统更低。有了数字技术的优势,IMAX也吸引了更多的影院前来合作,正式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IMAX胶片和普通胶片对比

硬件解析IMAX技术
输入设备:
胶片

          众所周知,一般影片是采用35毫米胶片摄像机拍摄而成。而IMAX影片采用的则是特制的70毫米胶片,影像尺寸为69.6毫米×48.5毫米,是普通70毫米胶片(48.5毫米×22.1 毫米)感光面积的3倍,是普通35毫米胶片的10倍!更简单的解释,胶片相当于数码相机的图像传感器,传感器越大,得到的关于画面的信息就越多,画面也就越清晰逼真。例如,单反相机拍出的画面,要比一款普通手机拍出的画面要清晰。而IMAX特制的70毫米胶片,可以说是得到超级画面的保证。


IMAX摄像机

摄影机
          由于IMAX特制的70毫米胶片的缘故,拍摄IMAX影片所用的摄影机也是庞然大物,和一般的35毫米底片摄影机不可同日而语。例如最常见的MSM 9802摄影机,可装载1000英尺(约304米)的胶片,克里斯托弗·诺兰的“黑暗骑士”的部分场景,就是用这个机器拍摄的。
          早期的IMAX摄影机体型庞大,并且由于底片的关系,每次装满一盘底片也只能拍摄很短的时间。并且,在开动起来的时候,发出的噪音也相当惊人。曾经有用IMAX摄影机拍摄自然纪录片的导演透露,在使用该摄影机的时候,经常会惊扰到所拍摄的野生动物,给导演制造了不少麻烦。

放映机

输出设备:
放映机

          由于70毫米特制胶片的尺寸很大,所以通常一个影片的IMAX胶片拷贝的重量和体积都相当惊人,需要几个人才能搬动一个拷贝。相对应的,放映IMAX胶片的放映机,也和一般的胶片放映机有很多不同。
          因为传统70毫米胶片在放大500多倍(即布满银幕)后图形不稳定,因此IMAX特别采用一种“波状环行”(Rolling Loop)的技术用于影片放映,增加了一个压缩空气装置来加速胶片传动,并把一个圆柱形镜头放在放映机前端,在放映过程中保持真空状态。由于IMAX胶片放大倍数的关系,一点轻微的震动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IMAX放映机还加入一个控制臂来抵消放映过程中的晃动。而有了各种特殊装备的加入,使得一台IMAX胶片放映机重达1.8吨以上。

IMAX银幕

银幕
          既然号称巨幕,银幕的尺寸必然要超过一般银幕。同时,在影迷心目中,各种巨幕的最大特点就是银幕很大。以IMAX为例,其标准银幕尺寸为22 x16米,高度相当于3、4层楼。比较遗憾的是,随着影院与购物中心的合并,新兴的商业影院中绝少有能达到16米这样的高度。以北京的IMAX影厅为例,大部分IMAX银幕的高度都为13米左右。而IMAX公司的人员在采访中也透露,只要符合IMAX银幕标准比的银幕,事实上都可以称为IMAX银幕。
          除了有超大尺寸,IMAX的银幕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呈弧形,而非普通银幕的直线型。据悉,弧形的屏幕相较于普通银幕,更能给观众以一种“包容”感,令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普通的弧形幕之外,IMAX还有一种半球型的银幕,又称全天域电影。半球型银幕的直径可达30米。不过,此种银幕大部分用在天文馆和博物馆,一般商业影院很难采用此种银幕。

IMAX座椅坡度很高

座椅
          鉴于巨幕影厅的银幕的尺寸之大,与之相对,座椅的倾斜度也比普通银幕的要大。以IMAX影厅为例,由于IMAX画面解析度极高,观众可以更靠近银幕,一般所有座位的范围都在一个银幕的高度内 (而普通传统影院座位跨度可达到8~12个银幕)。而且座位倾斜度也比一般影院大(球形幕的放映厅倾斜度达23度),以便观众能够更好地面向银幕中心。矩形银幕的大坡度座位以19~25度的角度往后倾斜,保证所有观众都可以遍览整个屏幕。
          虽然IMAX努力让座椅系统能够达到,让每一个座位和角度观赏影片的画面都是一样的,但是这种物理上的空间跨度显然不能被如此简单的消除掉。和普通影片一样,IMAX影厅也存在“皇帝座”一说。据万达公司的一位陈姓负责人透露,观赏IMAX影片最佳的位置是影厅的中后几排的座位。大体来说,紧靠银幕的几排观影体验一定会受到影响。“坐在前排的话需要仰着才能看清全部画面,脖子肯定受不了。”陈先生如是评价。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