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电影节第三日综述:“天堂”叫好难拿奖
2012.09.01
来源:1905电影网
电影网讯(文/云猫猫)当地时间8月31日,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进入到了第三个比赛日的进程。在当日的主竞赛单元,上映了两部影片,分别是奥地利导演尤里西·塞德尔的“天堂三部曲”的第二部《天堂:信仰》;以及美国籍的伊朗导演拉敏·巴哈尼的《不惜一切》。这两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都收到了不错的评论,算是给星光黯淡、明星寥寥的威尼斯掀起了一个小高潮。非竞赛单元方面,华语片《太极之从零开始》进行了展映。著名黑人导演斯派克·李拍摄的纪念MJ的专辑《飙》发行25周年的纪录片《飙25》也进行了放映。这部影片,并不是一部单纯的MJ的纪录片,它勾勒的是整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音乐界风貌。此外,卢伊吉洛·肖卡自导自演的《理想城市》在“国际影评人周”单元进行展映。而日本著名导演木下惠介摄制于1951年的杰作《卡门返乡》也会在经典展映单元与影迷们见面。
最后预报一下威尼斯第四日的赛程。在次日的主竞赛单元,与观众见面的将是丹尼尔·西皮里带来的意大利参赛片《他的儿子》,以及先前在美国进行了点映,收获了大量好评,搭上威尼斯电影节末班车的《大师》。
《天堂:信仰》:信仰的两边
《天堂:信仰》:信仰的两边
《天堂:信仰》这部电影来自奥地利导演尤里西·塞德尔,他是欧洲从90年代开始备受瞩目的电影导演之一。从著名的维也纳电影学院毕业,从纪录片起家,第一部故事片《狗日子》就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审团奖和威尼斯电影节的审团特别大奖——尤里西·塞德尔的职业生涯可谓是一帆风顺外加颇为传奇。而且,因为其对人性堕落的深邃观察,对人性困顿的直面描绘,很多影评人认为他是当代欧洲最有潜力的导演之一。《天堂:信仰》这部电影是尤里西·塞德尔的“天堂三部曲”的第二部,前一部《天堂:爱》在2012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映,该影片讲述了一个肥胖的女性在假期前往肯尼亚,在肯尼亚的海滩上寻找年轻男人,来满足自己性要求的故事。影片因为大胆而直接的风格,在戛纳电影节上收获了不小的反对之声。按照这种拍摄速度和态势发展,那么“天堂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则将在柏林电影节上映。
如果说,《天堂:爱》讲述的一个欲女满足自己欲望的故事,那么《天堂:信仰》讲述的就是一个石女用信仰代替自己欲望的故事。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奥地利女性的身上,这个女人叫做安娜玛丽亚,她是《天堂:爱》里的女主角特蕾莎的妹妹。安娜玛丽亚是一个X光技师,她觉得有上帝的地方就是天堂。她把自己的假期献给了传教的工作,她前往奥地利,在维也纳,她带着一个一英尺高的圣母玛丽亚的雕像挨家挨户地讲解教义。突然有一天,她那个失踪了多年的丈夫出现在了家中,这个来自埃及的穆斯林,坐在轮椅上,打乱了安娜玛丽亚的生活。看到他的到来,安娜玛丽亚和他的朋友们停止了歌唱赞美诗,并且加入了对抗异教徒的争斗。拍摄这部电影,并不是尤里西·塞德尔的拍脑袋发明,因为他对宗教狂热的观察由来已久,在其早年的纪录片岁月里,他就曾经拍摄了一部类似题材的影片,应该说是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于此,尤里西·塞德尔说:“这部电影的出发点,来源于我曾经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耶稣,你知道》。我把那里面的故事发展成了这部长片。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婚姻失败的女人,对自己嫁给了一个穆斯林非常失望。后来转信耶稣。她不仅把耶稣当作灵魂的伴侣来对待,更重要的是她还把耶稣当作自己的性生活的伴侣来对待。当然,我在影片中展现的人们的冲突并不是宗教上的,而是安娜玛丽亚的过去和她现在的冲突。她没有办法去正面认识自己对耶稣的爱是盲目的。这也就致使他对自己的前夫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其实,这种所谓的爱,并不是爱,而是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极端而盲目。”
应该说,宗教狂热的这个主题在尤里西·塞德尔的手中,变成了另一种模样,用长镜头和固定镜头展示的“极端情节”,除了有静谧、典雅之感,也令人感到压抑。在这部电影中,尤里西·塞德尔选择的是直接切入的角度,在影片的一开始,女主角安娜玛丽亚就是一个宗教狂热的女性,她一直在推销自己的信仰,乃至自己的丈夫以瘫痪的姿态回到家中,她也因为宗教问题而歇斯底里。诚如导演本人所说,这种爱,其实并不是爱,而是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本片和前作《天堂:爱》中,尤里西·塞德尔所提供的都是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这些人可能滑稽、极端或者是丑陋,但是毫不例外地十分真实。而这种真实性,也是尤里西·塞德尔的电影——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的制胜法宝。
这部影片,虽说实力不俗,但是在西方媒体的评论里,似乎并没有找到太好的口碑。《好莱坞报道者》劝诫观众要选择好观赏影片的角度:“如果你把它当作黑色电影来看,那么能时而不时地找到一点黑色幽默的痕迹,并且在让人筋疲力尽的两个小时后,发现一点所谓的味道和主题;另一方面,如果你很能理解宗教狂热或者是很讨厌宗教狂热,那么这部电影能让你感到无穷无尽的快感。”《每日银幕》这么评价本片:“如果说《天堂:爱》让人在片尾看到了不详不爽和不快的话,那么这部电影的结尾会让人更加难受。所以,这部电影里没有什么愉快的天堂,片名也更应该改成《痛苦:信仰》。而且影片的主角也并不能令人产生移情作用。或许,这就是尤里西·塞德尔电影的特色。”而态度最为审慎的《综艺杂志》则表示说,要等到三部曲全部出来,才能给影片一个合理的评价。该文称:“从目前的情况看,影片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一些影迷,但是最终的情况会怎么样,还是要等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上映,我们才能评价整套电影的价值。”从目前的评价情况来看,《天堂:信仰》或许能赢得不错的口碑,但是却很难在本届电影节上有所斩获。
《不惜一切》:被招安的独立导演
《不惜一切》:被招安的独立导演
拍摄《不惜一切》的导演拉敏·巴哈尼是美国籍的伊朗导演,常年拍摄小成本的独立制作影片。1975年出生的巴哈尼今年不到40岁,算是美国独立电影圈里的青壮年。2005年,他拍摄的《推车的小人》在独立精神奖里获得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处女作和最佳摄影三项提名。2007年,他拍摄的《拆车场的朝阳》也因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描写而获得了大量的好评。2008年的文艺片《再见索罗》更是让他在当年的威尼斯地平线单元拿下了费西比奖。而2012年他带来的参赛片《不惜一切》是他的转型之作。在这部电影中,他把目光从社会底层人民身上转移到了资产阶级身上,而且本片还是巴哈尼所拍摄过的造价最高的影片。
《不惜一切》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中西部,其社会背景是当下的充满竞争的农业市场,野心勃勃的亨利·维普希望自己那个叛逆的儿子迪恩能到家族事业里来帮助自己再度扩张版图。可是迪恩却对自己的未来有着与众不同的规划,他想成为一名专业的赛车手。可是亨利的家族事业并没有得到扩张,当局前来调查迪恩的农业帝国的经营状况。这个时节里,亨利和迪恩都被意外地卷入其中,而这个调查的结果,看上去很有可能会动摇整个家族的命脉。对于影片的来源和设置,拉敏·巴哈尼说:“为了这部电影,我在美国中西部和农民呆了6个月,那段时间里,我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要么扩张要么死’,或者是‘扩张或是滚蛋’。这种野心,是美国在全世界获得成功的关键。现代的农民,使用最新科技的产品,做着上百万美元的生意,卖着转基因的种子,用智能手机注视这全球市场的变化。当然,压力也是如影随形的。于是,我在想,当一个男人的家产已经大大超过了自己的负担能力的时候,他还能承受这种压力么?他的家庭能和他一起来面对这些复杂、繁琐的问题么?”
虽然是把影片放在了非社会底层人民的身上,但是拉敏·巴哈尼的那种固有的“土地情结”不会消褪,他影片中的主角还是那种和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劳动人民”。在这部电影里,诸多人物关系,诸多线索、情绪都被导演表述了出来,多多少少显得有些杂乱。而且,在这一出父权与孩子追求自己生活的家庭剧中,很多桥段和情节都是似曾相识的。只能说,初次在影片中启用大明星:扎克·埃夫隆、丹尼斯·奎德、海瑟·格拉汉姆,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剧本和摄制上,他只是中规中矩的用一切好莱坞的俗套和平凡的技巧完成了影片的拍摄任务而已。或许,我们该认为拉敏·巴哈尼这个曾经出色的独立导演,在拥有明星和大投资之后,不得不对市场和票房负责,而被好莱坞招安收编。虽然电影中没有了锐气和独立影片的气质,但是这一部电影还是应该用“成熟”和“稳重”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因为考虑到商业和观众的接受问题,“成熟”和“稳重”是最应该走的道路。
对于影片,著名的《好莱坞报道者》给出了不俗的评价:“影片几乎就是一部切实反应美国当代农民家庭现状的教科书,虽然无法和《推销员之死》相提并论,但是拉敏·巴哈尼的执导还是成熟稳重的,而且丹尼斯·奎德和扎克·埃夫隆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应该说,这是一部质地细密、拥有大量道德难题的影片,值得欣赏。”而一向不给影片好脸色的indieWIRE,给了影片B的评分。在indieWIRE的评分体系中,B分算是不低的分数了。该文称影片“虽然非常拼凑,但是却非常具有力量;虽然有俗套情节,但是却发人深省。”而且,对于丹尼斯·奎德的表现,该文一样给出了赞誉:“奎德漂亮而完美的表演,令人信服。他把这个老实的、一筹莫展的农民演绎得入木三分。”老牌的《综艺杂志》则撰文称:“影片让人看到了当今美国社会的普遍问题和父辈与子辈的冲突,非常具有社会意义。”在参加完威尼斯之后,《不惜一切》还将参加多伦多电影节的评选。从影片的时效性和地域性来看,这部电影的战场,更应该是多伦多和颁奖季,而不是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