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风波 (2005)

The Interpreter

 《翻译风波》是史上首部被允许进入联合国总部拍摄的电影,所有在影片中出现的成员国代表不是联合国的工作人员就是真的代表,导演甚至给了安南一个不起眼的镜头。很多画面与其说是气氛营造,不如说是联合国外景宣传。联合国的主题思想:提倡和平,提倡外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也在片中不同深度,不同角度的被多次点明。75届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加上76届奥斯卡影帝西恩·潘,两位主角的实力足以让观众对这部影片信心加倍。此片走惊栗路线,由大导演西德尼·波拉克执导,他上一部作品是1999年的《悬情追踪》,近年其不多产。《翻译风波》也是继《黑客帝国Ⅲ》和《后天》后,第三部我国内地与全球同步上映的引进大片。   在当今权势云集的联合国会议室,来自全球各地的战争、灾难和危机都要通过语言来通报和交流,于是,联合国的同声传译员终日在隔音室中字斟句酌的将各国领导人的讲话传译为各种语言,如果稍有偏差,被误解的和平进程就会影响到数百万人的性命。在通常情况下,同声传译员只从事翻译工作,禁止涉及联合国事物,但如果她获知了威胁世界的秘密,她会继续沉默吗?这便是《翻译风波》的故事起点。   本片导演西德尼·波拉克十分看好《翻译风波》的剧本,不仅在于关于联合国内幕和世界外交的故事题材相当新鲜,而且影片的两个主人公希尔维亚与托宾之间还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一个是久经世故、恪守外交艺术的职业女性,一位是经常遭遇人性最丑陋的一面和血腥暴力的FBI特工,影片故事将这两个看上去似乎永远不可能出现交集的人物生生的绑在一起,多重的看点可想而知。   不过,在世界影史上,从没有哪部电影是在曼哈顿东部的联合国总部拍摄的,自从落成以来,一直是电影摄影机的禁地,哪怕一代大师希区柯克希望拍摄一段《西北偏北》中的镜头都被拒之门外。当本片导演波拉克得知此事之后非常失望,打算用微缩景观和电脑图形来完成拍摄,不过为了让联合国总部的真实画面呈现在对此一无所知的观众眼前,波拉克决定努力争取,幸运的是,在联合国负责沟通和公众信息的副秘书长沙西·沙洛尔的支持下,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亲自接见了波拉克,安南对这部联合国总部扮演重要角色的影片表现出浓厚兴趣,最后,联合国总部允许剧组进驻拍摄。·在影片剧本落笔之前,本片的几位编剧曾到联合国总部考察,与保安、职员和同声传译员会面,甚至参观了整幢大楼。 ·片中出现的受威胁的非洲国家是虚构的,因为主创人员不希望影片担负对号入座的风险。 ·主创人员曾赴英国的语言中心,请教语言学专家,以打造一种全新的语言,一种将东非和南非的班图语和修纳语的特点混和在一起的语言,而且妮可·基德曼必须流利的说出这种根本不存在的语言。 ·为了扮演好角色,妮可旁听联合国会议,与很多真正的同声传译员交流学习,并在语言教练的指导下努力学习虚构的非洲语言。 ·片中出现的联合国总部大楼位于曼哈顿东部,兴建于1946年,占用的土地为小约翰·洛克菲勒所赠。 ·影片拍摄时间将近5个月,拍遍了联合国总部从安全理事会到玫瑰园的每个角落,唯一的限制是,只能在空闲时间及周末拍摄。 ·联合国总部戒备森严,在拍摄期间,每天进入大楼时,从大牌明星到临时演员,都要接受严格的安全检查,佩戴身份卡,拍摄器材也要接受警犬的嗅闻才被允许进入。 ·片中的一些临时演员是真正的联合国总部工作人员。 ·妮可·基德曼不得不中断本片的拍摄,以为2004年的《复制娇妻》拍摄一些额外的镜头。 ·在拍摄一段枪击的场景时,空包弹由于安全原因而被禁止使用。 ·作为联合国总部对本片拍摄网开一面的例外,剧组成员被允许带刀进入。 ·影片最初打算在多伦多拍摄,甚至已经开始仿建联合国总部的会议厅。 ·作为在联合国总部拍摄的交换条件,影片全片必须在纽约拍摄,而且全体剧组人员必须就地取材。 ·在看到本片剧本之前,妮可·基德曼就签约出演本片。 ·导演西德尼·波拉克曾希望由娜奥米·沃茨扮演希尔维亚,但当娜奥米·沃茨得知自己的好友妮可·基德曼希望扮演这个角色时,她放弃了。 ·片中发生危机的非洲国家“Matobo”与津巴布韦的国家公园同名。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