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亚

Jianya Zhang

张建亚作为第五代同一时期出现的电影人,却形成了个体与这个群体之间的巨大差异,他坚持喜剧电影的拍摄,他是第五代里唯一一位一直拍喜剧电影的一位导演,他喜欢挑战制作难度,他关注观众喜欢看,看得好,看得快乐。另外,张建亚电影在形式上有着强烈的后现代特征,即使是对于喜剧电影,他也要强调,他的影片是farce,而不是comedy。同时,张建亚对于主旋律电影的认知同样区别于其他第五代导演,他强调“商业片要好看,主旋律更要好看,要有趣味,主题、情节、人物都要有趣味,拍摄手段上更要有趣味,技术就是为趣味而用。(张大涛评)[1][1]

张建亚很敏锐地认意识到,90年代转型期中国大陆电影的困境在于与观众市场的脱离,尤其是“第五代”的艺术性探索片,由于曲高和寡而难以得到普通大众的欢迎,因此他提倡电影的好看性,赞同电影的娱乐性,认为拍电影要考虑观众的口味,迎合观众的需求,只有如此,中国电影才能在市场化体制下求得生存与发展。但他又不甘心拍类型化的缺乏新意的娱乐片,“拍动作片,拍枪战片,固然会很好看,但是如果一辈子就这样拍下去,又会有不安与骚动。”他更希望自己拍出来的电影能够兼具好看性和深刻性,能够在吸引观众的同时也传达出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思考。而借助一种后现代式的戏谑调侃,既可以游戏逗乐,使电影变得有趣,让观众看得高兴,又可以使影片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显得庸常低俗。(周仲谋评)[2][2]

张建亚的电影似乎更像是卡通或漫画——形象夸张、动感强烈,充满了讽刺、戏谑和诙谐的游戏趣味。可即便如此,仍然很难给张建亚定义。他太好动,太善变,花样百出,无迹可循。从惊险到喜剧、从动作到武使,又忽而成了沉迷于视觉特技的技术控,你很难为他描画出一条清晰的创作曲线,也很难为他提炼出一种标签式的个人风格。他仿佛从未停留在某种恒定不变的口味上,而是像个顽童似的见异思迁。所以他绝不是一个可以用流派、时尚这种共性词汇所能概括的人。好比一幅肖像画,如果说定义是个面框,那么,张建亚就一定是那个要把一只胳膊一条腿伸出框外的人。(石川评)[3][3]

大假小真、考据论证、随机应变,爱把电影具象到细枝末节甚至汗腺毛孔的张建亚真正传承了上影厂电影工业体系最珍贵的传统。(电影新作评)[4][4]

参考资料

  • 1、张大涛.在电影游戏中游戏电影:张建亚电影研究[D].重庆大学,2012.
  • 2、周仲谋.娱乐化电影改编的先河——张建亚《三毛从军记》的再认识[J].文化与传播,2013,(02).
  • 3、石川.张建亚 不拘一格的喜剧先锋和电影技术匠人[J].文明,2014,(10).
  • 4、本刊编辑部.张建亚:在上影学到手艺[J].电影新作,2019,(06).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