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表作品
  • 介       绍
    中国电影导演。1963年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导演系,同年任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场记,后任副导演、导演。1987年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厂长。1994年离任,担任上海市电影局、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1964年参加天马电影制片厂《年轻的一代》的拍摄,后来一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1976年与汤晓丹合作拍摄《难忘的战斗》,在汤导的指导帮助下,进步很快。1979年于本正和汤因化合导《等到满山红叶时》,他精益求精,共同努力,追求影片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淡雅的风格。1985年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的《日出》,是于本正事业顶峰影片,遵从原作又很好地运用电影化手法,将旧上海中各色人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很深刻地把原著精神在银幕上传达出来。1987年于本正又把创作视角对准青年少年题材拍摄《紫红色的皇冠》,影片获当年第三届儿童少年电影童牛奖。由于身任上影厂长,于本正行政工作繁忙,但他不忘自己本行,仍然在电影创作上探索着自己的道路。
    中国电影导演。1963年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导演系,同年任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场记,后任副导演、导演。1987年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厂长。1994年离任,担任上海市电影局、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1964年参加天马电影制片厂《年轻的一代》的拍摄,后来一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1976年与汤晓丹合作拍摄《难忘的战斗》,在汤导的指导帮助下,进步很快。1979年于本正和汤因化合导《等到满山红叶时》,他精益求精,共同努力,追求影片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淡雅的风格。1985年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的《日出》,是于本正事业顶峰影片,遵从原作又很好地运用电影化手法,将旧上海中各色人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很深刻地把原著精神在银幕上传达出来。1987年于本正又把创作视角对准青年少年题材拍摄《紫红色的皇冠》,影片获当年第三届儿童少年电影童牛奖。由于身任上影厂长,于本正行政工作繁忙,但他不忘自己本行,仍然在电影创作上探索着自己的道路。

星路历程

  • 2014
    荣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1][1]
  • 2000
    《生死抉择》上映,该片是于本正的代表作之一,曾获得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和最佳男配角奖,同时还获得第24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男主角奖。[2][2]
  • 1995
    执导的《信访办主任》获第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3][3]
  • 1994
    上影厂离任后,任上海市电影局、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 1992

获奖信息

人物评价

  • 由于身任上影厂长,于本正行政工作繁忙,但他不忘自己本行,仍然在电影创作上探索着自已的道路。其代表作《生死抉择》以反腐败斗争的现实与电影艺术几近完美的结合,表达出了人们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东西,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拨动了时代之弦。(央视网 评)[8][8]


  • 从改编经典话剧《日出》,到拍摄反腐巨制《生死抉择》,于本正执导了不少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影作品。在他看来,电影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要传递和反映出人民的声音。作为导演,他在电影中描绘了社会变迁,在荧幕上书写着时代发展。(澎湃新闻 评)[9][9]

    ...详情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