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来源于游戏 好莱坞9大游戏改编电影盘点
《银翼杀手》电影海报
多数人都知道,很多卖座的电影后来都宣称要改编成游戏,以便让那些迷恋电影但不特别喜欢玩游戏,抑或迷恋游戏但不怎么看电影的人共同热衷,比如《教父》。而游戏直接改编成电影的趋势也早就开始了,比如《生化危机》。游戏直接改编电影的数目并不十分庞大,但你很容易就能从音像店的搁架上找到一张《生化危机》的DVD光碟,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当然是意味着——一篇专题因此诞生了。
我们甚至认为游戏改编电影更值得尝试一些,因为没玩过游戏的人也能看电影,但电影迷并不一定都会玩游戏。电影和游戏同样奇妙,通过电影的方式,从电影的角度来加深对一部游戏的了解是很好的手段,并且也很有趣。可为什么不是很多优秀的游戏都被改编成了电影?也许它们缺少被改编者命中的超级人气,或者牵涉到一些复杂的商业动机,不管如何,你可以保持这种期待。
现在我们就在期待中来轻松回顾一下历史上某些已获得改编或即将改编的游戏电影吧——不要思考是什么吸引着制片人的眼球、谁的票房成绩更好以及此电影是否比游戏令你失望这种无聊又影响心情的问题,那些和我们的初衷走得太远,远到超出了你以一个凡人的心态来玩游戏及看电影的目的。
1.《银翼杀手》
类型:科幻片
上映日期:1982年
《银翼杀手》是这里唯一不那么纯粹的“游戏改编电影”,它适合那种非常非常酷的玩家,同时,他(她)们也很感性,就像我一样。游戏取材于菲利普·狄克的短篇科幻小说。电影一样是直接改编于这部科幻作品,它的诞生甚至比游戏还早,不过,如果你先玩游戏再看电影的话,你会觉得它就是一部游戏改编电影。电影的剧情以2019年的洛杉机为背景,讲述美国影星哈·森·福特扮演的一名退休警察奉命追捕叛逃的复制(克隆)人的故事。你在电影中仍然隔能够重温游戏里那种超越时空的金属味道,进入冷酷又温情的幻想中的年代。
《银翼杀手》(Blade Runner),台湾首映时译名为《2020年》,但后来发行录像带时改片名为《银翼杀手》并沿用至今。香港首映译名为《2020》。为1982年的科幻电影,由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执导。描述公元2019年11月,一个如人间地狱般混乱的洛杉矶。影片拍得十分含蓄,细节非常细致。
影片简介
《银翼杀手》(英文Blade Runner),是经典黑色科幻电影,在香港地区又被译作《刀锋战士》、《公元2020》。拍摄于1982年,主角迪卡德(Deckard)由著名好莱坞影星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扮演。导演是莱得利·斯考特。
这部电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原著脚本,但借用了菲利普·迪克的小说《机器人梦到电动羊了吗?》中的一些想法。这部电影不同于一般的美国科幻大片。电影特技效果虽不及《星球大战》那样有气魄,但在细节上的刻画非常的有水平,飞旋车(Spinner)飞过洛杉矶上空时那细致入微的效果难以让人找到任何瑕疵。另外,这部电影的背景音乐水平也是得到公认的,作曲家范格里斯使用电子合成器演奏的富有未来末日感的合成乐,渗透到情节中的效果显得非常的含蓄和贴切。
《银翼杀手》是一部被众多影迷,科幻迷认为最被忽略的老片。
《银翼杀手》在1982年上演时掌声寥寥,观众很难接受这部气氛压抑,阴郁的影片——几乎没有一个光明的镜头,几乎没有动人心魄的刺激点,角色总是在阴暗的角落里喃喃低语……刚刚经历了几部娱乐巨作强烈的视听冲击的观众,很难对这样一部灰色,晦涩的影片产生兴趣,甚至哈里森·福特自己也承认片中没有任何发挥的空间……如今,这部影片的魅力终于得到了认同,欧美影迷的评选中,该片总是排名前列。
这部充满阴郁、压抑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对人和人的价值的思辨。一方面人类试图消灭由自己亲手制造出的在各方面都强于自己的复制人,而另一方面复制人为了生存的权利与人斗争的矛盾,迫使观者不得不透过复制人的命运来反思自己:什么是生命?以及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们忽略的问题。
片中阴暗的天空、潮湿的街道与大屏幕中日本歌伎单调的吟唱映衬出潜伏于人们心中的躁动与不安,“银翼杀手”迪克的阴郁和不苟言笑,人们的冷漠麻木与主人公对追杀对象的爱形成强烈反差。这一切无不透露出人们心中隐藏于的对于未来的恐惧,对造物者的质疑以及对于自己身份认知的不确定感。
哈里森·福特在片中扮演一名银翼杀手,为消灭反叛的复制人而存在。由于影片整体风格的低调,Ford的表演也并不抢眼,但并不等于聊胜于无,时而游离时而坚毅的眼神,足以把一个时常处于矛盾之中,为自己的身份而困惑的银翼探员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影片末尾的悬念,也成为影迷们讨论的热点。
下一页:《街头霸王》
游戏电影预告片专题大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