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内开花墙外不香?解密中国电影西游的困局
时间:2013.11.18
来源:凤凰网娱乐

《鬼子来了》和《蓝风筝》都在电影审查上栽了跟头
中国电影在美票房低迷的原因
近年来中国主流商业电影在美国市场票房表现低迷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电影创作心态浮躁质量堪忧
2012年,中国内地生产的故事片超过700部,有机会走出国门的上映的大约只有70部。从电影艺术创作的角度看,大量国产电影故事牵强,感情苍白,逻辑幼稚,叙事拖沓。在中国电影这样一个“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浑水摸鱼的票房大爆炸时代,众多投资人和电影创作的工作者本着“捞一把就走”和“能捞多少是多少”的心态,四处忽悠毫无诚信。在这样一个蒸腾浮躁盛宴狂欢的时代,谁都想投资电影赚钱,但是否想着把中国电影拍好创作出优秀感人的作品,则仿佛痴人说梦。甚至有人在微博自称知名导演、知名制片人,但其电影作品却从来没人知道。即使对于那些起码一本一眼在从事创作的中国电影工作者,由于经验缺失等缘故,在拍片前都甚至很少考虑到海外发行所可能遇到的问题:音乐版权、字幕翻译、发行手续等各个方面,处处没有经验,毫不重视细节。
上述这些从根本上背离了电影艺术创作原则的只顾挣钱的做法不但拖累了目前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发行,还严重损害了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声誉和诚信,让中国电影今后在海外的进一步宣传推广工作举步维艰。目前中国电影在海外的营收数额,不但少于法国、意大利和英国这样的老牌欧洲国家,甚至和韩国印度这样的亚洲国家都无法相比,之间的差距近些年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还在逐渐变大。
2、华语电影海外发行渠道的限制
大约十年以前,华语电影在美国的发行和院线的铺开主要都是由美国的主流电影公司完成的。相关的市场营销,利润分配,后期盈利(DVD)等都和其他的美国主流市场电影并无太大差异。例如当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就是在索尼影业的帮助下进行美国市场的宣传发行的;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则是由迪斯尼旗下的米拉麦克斯影业进行美国市场的宣传发行。在2006年,好莱坞电影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在当年奥斯卡电影奖上获得最佳影片提名的几乎都是独立电影(《段背山》、《撞车》、《卡波特》、《晚安好运》、《慕尼黑》),好莱坞主流的电影公司(华纳、环球、派拉蒙、迪斯尼)都开始自己成立附属的规模较小的电影制作公司,创作那些距离主流商业电影有一定距离的独立电影作品。自此之后,独立电影类型开始水涨船高,制作发行宣传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那些原来倾向于放映外语片的电影发行的院线开始更多地选择美国主流电影公司自己出品的独立电影。而包括华语片在内的外语片,则越来越较少得到在美国主流电影院线大规模上映的机会。
尤其是到最近几年,好莱坞主流的电影公司已经逐渐淡出了华语电影在美国市场的宣传发行工作,华语电影在美国市场的宣传发行主要由华狮电影公司等为代表的小公司完成。成立于2010年的华狮电影公司最近几年逐渐发展壮大:票房总收入由2010年的36.5万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81.8万美元,2012年这个数字是170万美元。依据2012年的年度营收和票房市场份额数据,华狮电影公司全美排名第41。从美国电影市场2012年108.3亿美元的电影总票房来看,华狮电影公司所代表的的华语电影力量在美国主流电影市场实在是无足轻重的沧海一粟。
3、华语电影海外观众群体的萎缩
在过去,华语片在美国的目标观众群体主要是武打/武侠类型电影的忠实拥趸和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观众。而时至今日,这一部分观众群体越来越少。如今在美国,华语电影主流的观影群体是洛杉矶、纽约、旧金山等城市中国社区里的中国人,甚至主要是中国学生。在中国社区之外,华语商业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和号召力。而主要负责华语电影在美国宣传发行的华狮电影公司则非常明确地指出,目前自己承接放映华语电影电影的受众群体是年龄在18到34岁之间,出生于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的,能说普通话国语的年轻观众。所以,这两年华狮电影公司引进了许多爱情都市浪漫题材的电影作品。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华语电影在美国院线上映时间短而且上映影院数少。
优秀的华语文艺片则在美国依然有非常固定的文艺电影拥趸和影评人口碑。例如贾樟柯导演获得2013年戛纳电影节的新作《天注定》。该片不但在影评界获得非常优秀的口碑,也陆续登陆了许多美国的文艺片院线(Laemmel, IFC Center等)和电影节(纽约电影节等),获得了观众的大量好评。但相比于主流的商业院线和商业电影观众,文艺片的市场份额毕竟十分有限,很难在商业表现上取得好成绩。
4、政府主管部门的过多干预
中国电影市场目前对于好莱坞电影进口的配额制度带来了一些意料之外的结果:本土的电影从业人员本身和好莱坞的电影工作者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电影审查尺度的模糊使得一些好莱坞大片中可以出现的敏感故事情节或者题材,在本土电影工作者创作时却无法通过审查。香港导演彭浩翔曾经抱怨过:“和好莱坞电影拼技术、拼投资,我们都比不上。我们只有靠故事,这才是好莱坞电影给不了的。而在这一点上,我们都做不到。一些故事一些情节,好莱坞电影拍可以,我们来拍就没法通过审查不能上映,这很不公平。”
电影创作本身是一个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工作。相关主管部门对于电影创作的审查在一定时间内仍会给电影工作者们的创作工作带来极大的束缚。之前的例子包括2000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姜文导演作品《鬼子来了》和1993年获得东京电影节和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的田壮壮导演作品《蓝风筝》,两位导演都因为未能提前送审和对影片做出修改而被惩罚。电影审查制度对鼓励本土电影工作者进一步创作出优秀的电影作品,并将其推向海外是非常不利的。如果短时间内需要继续执行该项制度,最起码的,逐渐放松审查尺度,让国内的电影创作者和好莱坞的电影工作者享有相同的电影审查标准,让二者能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一起竞争,显然是十分必要而且有利于中国电影的长期发展的。
下一页: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敢问路在何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