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盟军夺宝队》:老文青们的温吞雄起之路
《盟军夺宝队》海报
电影网讯 其实,《盟军夺宝队》本应有一个更文青一点的中文译名,它跟传统意义上的夺宝大片很不一样。散文似的节奏,深沉的反战情怀,大量艺术品的呈现,使得该片温吞舒缓,意味绵长。所以,不要以为有了乔治·克鲁尼和马特·达蒙就能看到像《十一罗汉》一样的爽片,纯粹图刺激的请果断绕行。
二战后期,德国面临战败的局势,酷爱艺术的希特勒颁布了一条《尼罗法令》:如果德国战败,他将摧毁自己掠夺的所有文化瑰宝,超过600万件的文物岌岌可危。于是,罗斯福总统签署了组建盟军夺宝队的命令,一群艺术工作者穿上戎装投身前线。他们不是身手不凡的侠盗,也不是训练有素的特工,他们是建筑学家、画家、收藏家,而且大多上了年纪,有些甚至一辈子都没打过架。然而,有战争就有牺牲,在纳粹的子弹面前,谁都有资格成为烈士。
这种类似于文艺青年与糙汉子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影片中最有趣的戏剧冲突——你会看见一个白斩鸡范儿的老作家开枪杀人前眼含热泪,你会看见马特·达蒙踩到地雷时老家伙们还有心情开玩笑。此外,战壕废墟中被烧焦的毕加索画框,一整箱从犹太战俘嘴里拔出来的金牙,以及有前科的史学家唐纳德·杰弗里斯在圣母前惨烈的自我救赎,也是十分令人动容的。这种时而诙谐时而煽情的反战主义表达方式,就是《盟军夺宝队》身上最明显的标签了。
据说,片中复制了上千件的珍贵艺术品,其中包括《根特祭坛画》、《最好的画面》等,绝对可以让一个艺术门外汉瞠目结舌。当然,大多数观众并没有那么深的美学素养,再加上影片的节奏完全不火爆,战争环境也并不明显,使其成为一部略显温吞的作品。要知道,凭借“二战”、“夺宝”这样的题材,还是有希望拍出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之作的。
同时,影片无比豪华的卡司阵容,也受到凌乱的人物线索的影响,没有发挥最大的价值。奥斯卡新科影后凯特·布兰切特的戏份太少,好不容易“色诱”的马特·达蒙,还未遂,着实可惜。
文/张玮
[1905电影网]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