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到底怎么样?
作者:飕飕
万字中走一的道路。
“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的命运在这短短不到一个月内被迫发生改变,而我们被困在家还算是幸运的,有的人则永远被困在了2020。”去年,当疫情的消息持续所有新闻的头条、整个微博的热搜,全国上上下下每个人都是这场战争的亲历者。所以,当《中国医生》上映,观影的过程真的很难控制住眼泪,129分钟里好像又重现了那段时间所有的离别与重生。
疫情过后,不得不承认《中国医生》这样的电影是必要的,有些瞬间需要被历史铭记,当记忆逐渐变得模糊的时候,这样的电影按时还能敲敲我们的脑袋,让人想起那段笼罩着恐慌和不安的2020年,好不容易捱到新天地,一定要珍惜现在能够和爱的人坐在一起吃饭唠家常的时刻。
实际上,我们打心底里知道拍摄主旋律题材的难度,因为它早已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背负了电影之外太多的东西。可是无论是《烈火英雄》《中国机长》还是《中国医生》,每次看完这类片子走出电影院,总觉得不甘心,这还能叫做“电影”吗,还是说我们花两个小时看了一部超长的宣传片?中国电影明明可以更争气!
首先,电影中的人物过于脸谱化,这也是主旋律电影的通病。脸谱化的结果就是让我们觉得电影里塑造的这一个个形象像是一尊雕像站在那里,我们了解他的故事,读过他的往事,却感受不到他的温度。回想一下《中国机长》,除了表现极其出色的乘务机长袁泉在,还能想起几个角色?我们记得的,只是每个人都很努力地在空难中求生罢了。
《中国医生》是差不多的模式,无论家人如何、自己如何,所有的医生都激情昂扬的奔赴前线。表现医护人员的方式一模一样,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医生的伟大,这点没错,但是我们感受不到每个人的区别,感受不到不同角色的生命力。比如易烊千玺饰演的青年医师杨小羊,电影前期还不算垮,着力塑造一个青年医生被逼着跟死神抢时间的成长历程,从最开始插管心中抗拒不了的恐惧,最基础的穿手术服的失误,到后来迅速进步,成为主治医师的得力助手。原本是一个挺不错的线,后面故事逐渐越讲越散,硬给小羊安排一个生病的剧情,再由医生鼓励他一定要坚持住,到最后康复和其他医生们在医院里打球,想表达的太多反而让角色不够鲜明,只会让观众觉得啰里八嗦。
所以,想表达的太多也成为《中国医生》这类主旋律题材的硬伤之一。宏大叙事下的群像刻画如何才能深入人心?并不是将一个个感人的真实故事堆砌到角色身上就能打动观众,刻意的煽情的确能骗来不少眼泪,但同样也会让本来足够有力量的故事变得矫揉造作。
比如同样是讲述“给家属送遗物”这件事,《76天》是这样表现的:最忙碌的时刻过去,护士长关上门,一个人坐在办公室的凳子上,把每个死者遗物仔仔细细消毒,然后打开手机通知到每个家属的亲人,重复最多的一句话是“对不起,我们真的尽力了”。当和家属面对面,护士长也只是和家属交代好物品,然后忍着眼泪说着那句“对不起”。影片表现到这里,就足够了,平静真实而又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中国医生》却偏要在张子枫的戏后面硬加一段李晨到江边怒喝白酒,朱亚文作为“战友”过来给予鼓励,两个主治医师不在前线救人了过来一顿喊口号,实在是多余。
身为中国人,每个人都是国家制度的切身受益者,所以有些话不用喊出来我们也知道祖国制度好,电影两个小时的容量,与其放一段指挥部里大屏幕放新闻联播,画面上世卫组织夸中国好、中国人民真棒的画面,倒不如脚踏实地,就拿细节讲讲医护人员们是怎么一点一点说服那些没有钱看病的老人家愿意相信国家,自觉配合治疗。
“从瞬间到永恒,从方寸到寰宇,每一个人物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书般的可能性。大师的标志就是仅仅从中挑选出几个瞬间,却能向我们展示其整个人生”显然,刘伟强离大师还有一定距离。所以,越是宏大的题材,导演学会做减法反而显得更加聪明。
另外,影片的节奏也有问题。当一个电影从头到尾都是高潮,那就相当于没有高潮。《中国医生》中情绪的起伏完全来自没有意义的情节的穿插。比如你还刚想看看医生们到底怎么讲一个濒死之人从黄泉下拉一把,这时候插进来一个欧豪赚钱给儿子买奶粉的片段;你刚想看看方舱中的医护人员们是乐观积极的疏通病人的心理问题的,这时候院长妻子终于能住院了。东一棒槌,西一榔头,反而让影片变得碎片化,整体看下来也许斗志昂扬,但确实有点辛苦,毕竟整整两个小时电影都努力地通过煽情的背景音乐调动你的不同情绪。
疫情之下,涵盖的东西太复杂了,医患之间、亲人之间、生死之间,太多的瞬间调动着我们的情绪。前面说到纪录片《76天》,其中一个长镜头由远到近拉到死亡病人手机回收盒,里面一个老人机亮起了屏幕响起了铃声,“39条未读信息”。一件遗物连接亡灵和在世之人,一个镜头传递的情绪太多太多了。再比如竹内亮导演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讲述疫情过后十个武汉人的故事,每个人依旧快乐的、充满希望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导演和志愿者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我做过核酸了”,护士姐姐前一秒还开心大笑后一秒说到病人就控制不住地泪流满面,看到这些画面我们也都知道每个武汉人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疫情留下抹不去的伤痛。
所以这也就是前面为什么说“中国电影可以更争气”,2020年疫情期间,我们仅仅是看一段新闻、听一句广播、刷一条微博就能忍不住流眼泪,无数故事都可以是电影创作的素材,原本满怀期待,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却真的不如几部纪录片。真的经历过疫情才知道什么叫“此生不悔入中华”,大国担当让我们有底气去面对一切未知的困难与挑战,中国电影也应该有勇气面对批评,让文艺事业稳步向前走。
倒也不是说《中国医生》一点可取的地方都没有,演员饰演医护人员的时候的绝对用心、1:1高度还原金银潭医院的场景、影片对医学专业性的考究等等都是优点,但只是,感动我们的并不是电影,而是真正存在过的、全国上下都悬着心的那段共同记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GG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