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号

“中国大会”系列又亮了,《中国考古大会》造了个身临其境的大型考古现场

时间:2021.12.08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捕娱记

文|话无缺(珞思影视研究组)

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谋篇布局,自成体系的“大会”系列,更是不断推陈出新。从汉字、谜语、成语、诗词,到地名、国宝……总台文化节目的各大“分会场”既各领风骚,又齐头并进。

11月20日,“大会”再添新品。在中央宣传部指导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时一年策划、制作、推出的首档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于周六晚20:00档 CCTV-1首播,周日17:30档CCTV-4重播。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中国考古大会》作为总台立足特殊节点的应时之作,以百年重大考古成果为题,探源中华文明,让考古遗产活起来。

从已经播出的三期节目来看,《中国考古大会》除了题材创新,在呈现模式上更是首创“考古空间探秘”,用历史场景的激活、体验氛围的营造、文化圈层的汇聚,打造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大型围观考古现场,为“大会体”注入了更加新鲜的气息和更多丰富的内涵。

在日前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特别提到了要强化内容建设,创新表现手法,拓展传播渠道,推进重要文物全媒体传播。《中国考古大会》以跨越古今、融合创新的文化气魄活化遗址,既是在助力观众建立起对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认知,也是在唤醒来自时光深处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

做足一眼千年的沉浸感

首次利用考古成果复现历史图景,让考古遗产活起来

《中国考古大会》最富冲击力的地方,就是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丰硕的考古成果进行了数字化、可视化、沉浸化的展现,让观众和历史撞了个满怀。

以首期节目为例,《中国考古大会》为良渚古城展开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数字化全景图”。

五千多年前神秘的良渚古国是何模样?“考古推广团”穿越时空隧道,去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北角的“美丽洲”。在探秘之旅中,他们踏访反山墓地的模拟场景,体验良渚先民的玉雕世界,感受古城宫殿的宏伟精致,还走进了良渚人的房子里,从吃、穿、住、行四个角度,遥想彼时冒着烟火气的生活场景。

勤劳而又智慧的良渚先民,临水而居,夹河筑城。他们会造榫卯结构的大型土木建筑,懂得生产玉器、陶器、漆器,以及用原始的刻画符号记载生活作息。他们掌握了成熟的稻作技术,那时的养猪业也很发达,鱼类、螺蛳、菱角都端上了他们的餐桌……

透过舞蹈秀《琮·琢玉成器》和《城之歌》,观众们细腻感受着玉器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还有良渚古国的壮阔与精致。

令人称奇的是,良渚水城不仅有数以万计的人口规模、平地而起的城市面貌,还营建起了一个“超级工程”——良渚水利系统。良渚先民因地制宜,以草裹泥在城市附近的高山之间堆建高坝,雨季抵御洪灾,旱季调水入城。已经发现的11条坝,有两条仍在使用。

当看到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的生活面貌在眼前栩栩如生,许多观众既感动又惊叹,感动于仿佛跨越五千多年历史长河和先民相见的亲切,惊叹于他们的伟大智慧和卓越成就。

“我们上古的祖先,坚忍地开辟了这广漠的土地,创下了彪炳千秋的文化。我们今天追溯过去,应当如何兢兢业业地延续我们的生命与光荣文化呢?中国绝对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的,历史明明告诉我们,正因为有渊源悠久、博大坚强的文化,所以我们生存在这艰巨伟大的时代,更要以最大的努力来保存我国固有的文化。不使毁损毫厘,方可使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心。”

当节目重读良渚遗址发现人施昕更先生写在《良渚》卷首语中的话语,许多观众不禁热泪盈眶。

做优引人入胜的悬念感

秉持考古研究的实证精神,首创“空间探秘”

总台“大会”系列在节目模式上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在答题竞技中,将知识性、竞技性、互动性和参与性做到了相对的极致。

《中国考古大会》刷新“大会体”模式,每期节目脉络紧扣考古工作“发现发掘、整理阐释、保护传承”等程序向前推进,并将答题互动搬上了新媒体端,实现了大小屏联动,围绕“考古空间探秘”循序渐进、抽丝剥茧的探索和揭秘,才是最为重要的看点。

良渚地处何方?因何得名?是何模样?又何以一步步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中国考古大会》以悬念开篇,带着大众的好奇,“考古推广人”领取任务,匹配队友组成“考古推广团”,共同“时空隧道”开启探秘之旅。

探秘过程中,“考古推广团”通过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挑战,沉浸走入考古现场,体验让文物重见天日的成就感。同时,节目辅以专家学者的伴随解读,将考古遗址发掘、整理、阐释工作中的悬念故事生动展现。

在首期节目中,“考古推广人”张含韵在进入反山墓地模拟发掘现场后,根据线索卡的指引复原“悬空操作法”找到关键器物,为观众再现了考古人用聪明才智在艰苦年代想出来的“土办法”。

接下来,从解锁良渚文化墓葬中的典型玉器,到探究良渚宫殿的复原图形,再到用三维模型直观演示良渚水利系统的工作原理……多样化的沉浸教学手法,将成果展示、发掘历程、科技实验巧妙融合,让整个考古课堂既大开眼界,又趣味横生。

考古本身是一件自带神秘感的工作,《中国考古大会》在借鉴考古工作流程和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适合电视节目呈现的转化,这和受年轻人喜欢的“剧本推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任务设计总体遵循了四大方向:一是对应考古发掘中实际遇到的困难;二是对应某种发明创造或工具使用等;三是在众多考古成果中,辨别属于该遗址的考古成果;四是以出土器物上的铭文或符号为线索,将探源到的文明成果呈现出来。

例如,在围绕“玉”的探秘环节,“考古推广团”深入了解了良渚玉器的类别、用途、工艺以及中国人源远流长的玉文化。从“以玉为美、以玉事神、以玉为礼、以玉比德”的文化演进,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朴素思想,华夏文明的缘起与脉络在此清晰可见。

在“考古推广团”完成所有任务后,舞台定格高光时刻,同时用科技手段复原复现该遗址的重要考古成果,升华解读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悠久与博大,靠的是一代代考古人以实证精神脚踏实地地“正名”。《中国考古大会》秉持考古研究的客观、严谨和务实,将考古成果极具信服力和感染力地传递给广大受众,无形中也传达了“考古印证历史记载,考古订正历史记载,考古补充历史记载”三个层次的意义。

致敬考古人

激励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

仅三期节目,《中国考古大会》就以极强的知识密度、艺术高度和科技浓度,给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如此厚重非凡、新意迭出的节目,定是集结了多领域、多学科、多圈层人士的心血和汗水而成。从中,大家不仅可以触摸到整个创作团队对中华文明的敬畏之心,还能感受到他们对广大基层考古人的致敬之意。

“考古推广人”代表普通观众的视角走进节目,在一路求索、一路探秘、一路解惑、一路领悟中,“考古推广人”带领观众完成了一次酣畅淋漓的考古体验。过程中,我们既能感同身受考古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也切身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伟大意义。

在节目尾声,几位专家表达出来的身为考古人的那份自豪,特别感染人心。他们说,考古工作者“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为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考古人不过是揭开历史帷幕的人,真正的荣耀属于我们的先民。

当看到有那么多热爱考古、学习考古的年轻人来到节目,老一代考古工作者们表示无比欣慰。相信伴随节目播出,会有更多的年轻人传承他们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学术志向、顽强的工作作风,甚至选择投身这份平凡而又不凡的事业。

“考古推广人”张含韵的一段分享,说出了许多年轻观众的心声:“今天,我真的深深地被我们泱泱大国的灿烂文明所震撼到,被我们考古工作者的智慧和毅力所震撼到。作为中国人,希望能够从自己做起,真正地去传承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责编|攻主  排版|厂长  图编|七号

石库门的笑声 | 吾家吾国

牛气满满的哥哥 | 拿来吧!小芒

舍我其谁功勋

药到病除
惊悚

药到病除

诡事终破噩梦袭来

不能流泪的悲伤
爱情

不能流泪的悲

许光汉猛追何蓝逗

无人区
犯罪

无人区

徐峥黄渤生死对决

免费
剧情

免费

当代青年创业故事

沉默的荣誉
爱情

沉默的荣誉

戏剧再现民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