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服口服!9分王炸一回归,又是国产第一美
文 | 十点电影原创
年初,《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回归。
其中,一对“跨时代双向奔赴的男主”,令十点君印象颇深。
一个是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绘制《海错图》的聂璜,
在书中记录三百余种沿海生物,常写“这个东西我不明白,我可把它画在这儿了,以待博识者辨之”;
一个是坐拥百万粉丝的B站up主、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狐主任”张辰亮,
受到聂璜感召,对《海错图》图例分析考证,与其延伸出一种古今遥望的宿命感。
虽是某期主题中的一支,却涵泳着深沉的古籍魅力。
导演叶深和罗颖鸾,善于以小博大,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阅读的向往。
不过,古籍的故事未完待续。
最近,那个打造出9.4分纪录片、以书籍滋养德行与情操的团队又回来了——
首部中华古籍活化纪录片,重在“活化”二字。
传统文化割裂于特定时境,会变成停顿或静止的。
如果重新赋活,促使传统文化焕发出与时代交相辉映的神采,它才会变成流动且鲜活的。
刘琳,可塑性极强的实力演员,《知否》中憨直有趣的大娘子,在这里担任配音。
纪录片第一集干货满满,挑战在座吃货的味蕾……
等等,不是说好聊古籍吗?
没有错,菜谱也是古籍的一种嘛。
宋朝的食材、烹饪方式和饮食习惯已十分接近现代。
这意味着,如果你一不小心穿越到宋代,日常进食也不怕挑嘴。
胡萝卜刚传入中国,火腿惊艳亮相。
白菜当时尚且称为“菘”,却也是佐餐常备蔬菜。
纪录片《中国》曾赞叹宋代饮食文化:
煎炒烹炸煮炙烤蒸,无一不有。
而这,既仰赖于植物油压榨技术的升级,也得益于铁锅的改进。
现在的外卖行业早在宋代就有了前身,连久居深宫的帝王也能借此品尝民间美食。
怪不得,提及古代饮食文化高峰,人们就无法忽视这一时期的光彩。
热荤、素菜、冷盘、羹汤。
粥面、糕饼、饮料、果子。
本期主人公卢冉,与朋友们将这八类菜品、75道美食按照时令编排成食谱,取名《宋宴》。
无论精美的宫廷菜,风雅的文人菜,还是实惠的平民菜,食谱中均有涉及。
大学主修美术史论的卢冉,其实和厨师亦或美食家八杆子也打不着。
之所以关注古籍,是因为他对书中版画产生了兴趣。
一边收藏一边研习,好奇心突然来了:
食材都见过,这么搭配,能好吃吗?
菜名怪别致的,吃起来是啥滋味呢?
就这样,卢冉忠于人类吃货的本能,与伙伴们开启了宋代美食复原之路。
下面,您收看的是特别栏目“舌尖上的宋朝”。
即将登场的主料螃蟹,曾被视作贱食,却在宋代掀起第一波食用浪潮。
蟹生、螃蟹羹、炒螃蟹、苏东坡喜食的糟蟹、宋高宗钟意的洗手蟹……
每一种都是螃蟹生命中的高光定格。
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还是螃蟹与橙子的组合,蟹酿橙。
橙催蟹又肥,说的是宋朝人民对这种搭配的偏爱。
两相结合,橙不仅可以中和蟹的油腻,还能提香。
仔细尝上一口,登时就觉得自己与古人对美食的追求共通了,情感也联动了。
蟹酿橙的成功“研制”,让卢冉等人看到了复原宋代美食的可能性。
继续梳理文献,
撰录皇家美食的《饮膳正要》、宋代厨娘编写的《吴氏中馈录》、文人所著的《山家清供》,都能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其中,《山家清供》的作者林洪是个文艺青年,取的菜名个个脱俗飘逸。
“满山香”余韵悠长,实际不过水煮青菜一盘。
“碧涧羹”大气磅礴,端上桌一看,竟是水芹菜羹。
热量堪比减脂餐,唤出名字却天高地阔,大有乾坤。
这阵仗,怕是连紫薇瞧见都要直呼内行。
古籍的美妙,不止在一餐一食。
还有一群人,正为“拼接撕裂的文明”而默默付出时间与精力。
敦煌莫高窟,家喻户晓的世界文化遗产。
咱小时候看的动画电影《九色鹿》,正是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改编。
20余分钟动画,背后是近两万张绘图素材。
而相较于造梦人眼前色彩斑斓的世界,张涌泉教授与团队所做的工作可能会枯燥得多。
1900年,道士王圆禄意外发现莫高窟中的佛洞,大批文化宝藏得以重见天日。
此后辗转多年,洞中经卷遭到各地探险者掠夺,散落各处,甚至损毁。
张涌泉教授与团队坚持将这些破裂的孤本缀合,重现历史真颜。
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经过学者们仔细甄别,穿越茫茫书海,还原篇章全貌。
听起来功在千秋,做起来却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敦煌文献编号多达七万余,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均有收藏,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残卷。
想拼接,没有捷径可寻。
团队仅能通过字体、行款、纸张、缺口综合比较,将其拼接完成。
几年前,国家图书馆的研究馆员刘波曾将两片《孟姜女变文》缀合。
一面绘图,一面文字。
图上画的是修筑长城的孟姜女之夫杞梁,文字记录的是杞梁修筑长城的艰苦。
刘波细细阅读,觉察韵脚并不均匀,未再深究。
几年后,张涌泉团队进一步缀合残片发现,文体自左向右才是正序。
君好住,莫悲怨,自恨琴瑟未调弦。
杞梁处役甚难辛,昨夜悲啼夜难止。
三片整合,依次讲述夫妻话别、丈夫服役、客死他乡的经过。
至此,也为唐代讲唱现场中变文(说唱底本)与变相(描绘故事情节)相辅相成的关系提供了佐证。
不谈恢弘之志,不将厚重的历史留在特定时空。
纪录片单集片长十五分钟上下,却能有效渗透碎片化时间,为联结古今思绪架起桥梁。
聊古籍,捎带科普宋代菜肴。
聊修补古籍的学者,更让人们看到一种专注完善历史版图的工匠精神。
家族图谱,上古神话……
每一个探寻古籍的切口,旁观者或有耳闻。
每一个切口又延伸出全新的剖面,吸引旁观者伸出指尖去触碰。
霎时间。
刻板、陈腐的认知发生翻转。
历史真相“昭雪”,并在现代生活中迸发出流光溢彩。
近些年,各类内容载体不断将古籍带入大众视野。
它们以不同形式为古籍赋活,使传统文化得以繁盛不息、生生长流。
央视纪录片《古书复活记》,将镜头对准一批“仁心医者”、一批敬畏历史的能工巧匠。
每个人通过精细的修复技术,助力古籍焕发生机。
图档传奇、简牍复活、藏地瑰宝,民间遗珍。
这些“古籍守护者”为中华善本的存留与延续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
大型人文纪录片《书房里的中国》,关注书斋文化。
每一位藏书者的志趣和情怀,总有绕梁书香——
明末大家钱谦益,藏书绛云楼,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
落榜书生毛晋,家藏图书八万四千余册,几乎为创办汲古阁穷尽毕生。
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珍藏的孤品都承载着跨越时空的人生体悟。
提起真正将“古籍热”推向全新高潮的功臣,
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当之无愧。
《尚书》一期,倪大红饰伏生,与撒贝宁开启时空对话。
书不为竹简,已能上传云端。
伏生一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早已道出历史源头活水所在。
这位护书人只一回眸,牵系万千民众,释出“传承”二字精髓。
《传习录》一期,辛柏青再饰王阳明,言传身教“知行合一”。
先贤坚信一草一木皆有至理,七日七夜不吃不喝“格”竹子,之后劳思成疾。
入狱遭受廷杖之刑,不改心中正义理法:“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王阳明命途多阻,却终于通悟真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层层推进,涌动无止。
一个个故事承接文化薪火,为典籍文化在更多国人心中正名。
着眼于当下,
我们还需要更多古籍卫士去守护历史的文明;
我们还需要更多古文化倡导者来激活历史的生命力。
在古今相接的入口,你一定会发现——
那些藏匿于时光背后睿智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