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什么是中国》首篇《海上中国》年末启航——从京杭大运河出发,沿海寻文
由青年纪录片导演董曜语执导的大型人文纪录片《什么是中国》,首篇《海上中国》作为系列的开篇,将于年末率先发布。影片从京杭大运河起航,沿途拍摄天津港、青岛、舟山、上海、厦门、海南、香港与澳门等地,描绘出一幅流动的海上文明图景。董曜语表示:“在这段航程中,我们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也正是在浪潮与风雨中,看见了属于当代中国的温度与力量。”影片预计将于2025年年末上线,登陆国内外主流媒体及主要视频平台,以中、英、俄三语版本同步发行。
本片由曜影(天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白云摄影工作室、天津智影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天津牧野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及天津霓虹光影工作室联合出品,集结了一批极具潜力的青年影像创作者与文化学者,共同踏上一次关于“中国是什么”的深度探寻之旅。
作为《什么是中国》系列的开篇之作,《海上中国》以大海为叙事起点,以航线为时间轴,通过人文与自然的交织,探寻中国文明如何在水的流动中孕育、交流、延伸。
总导演董曜语表示:“我们选择从海开始讲中国,因为海洋是最早让中国与世界相遇的地方。它既是边界,也是入口,是中国开放与包容的象征。”
影片拍摄历时一年多,团队横跨南北海岸,克服恶劣天气、设备损坏、海上运输延误等重重困难。“在这期间,我们经历了很多困难,也因此更深地理解了海洋与中国的关系。那是一种在起伏中前行、在挑战中生长的精神。”董曜语说。
制片人孟猛表示:“《什么是中国》以真诚的视角记录时代与日常,关注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影片面向世界,通过真实的影像语言呈现中国的开放与温度,让观众看到中国文化的根与灵魂,也体现青年创作者独特的观察力与思考力。”
《海上中国》的影像语言延续系列一贯的诗性风格:从晨潮起落到夜港灯火,从海盐蒸腾的白雾到货轮启航的轰鸣,镜头在静与动之间捕捉文明的呼吸。配乐融合民乐、海浪录音与极简电子音,构筑出一首关于“流动中国”的视觉交响。
今日发布的主视觉海报由视觉设计师董曜榕操刀。海报以深蓝色海域为底,辅以象征航线的金线,线条自京杭大运河蜿蜒而下,最终汇入浩瀚之海。整体设计以极简构图展现“由内陆向海洋的延展”,象征中国文明的流动与开放。“海报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一种延续影像的力量。我们希望它在一瞬间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在时间与空间中的流动。”董曜榕说。
摄影负责人李佳润和杨明儒表示:“通过镜头,我们希望捕捉海上与沿海城市的真实节奏,让影像既记录时代,也呈现文化的深度与温度。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力求将港口、渔村、城市生活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用光影和构图传递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中国海洋文明的发展脉络。每一个画面都不仅是视觉记录,更是文化叙事的承载,我们希望观众在观看时,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延续,也能体会现代生活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