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

纪念小津安二郎去世50周年:银幕经典“五宗最”

时间:2013.06.17 来源:1905电影网 作者:夏泽


笠智众

小津银幕中的“常青树”

永远的“父亲”——笠智众


    在1985年,德国电影大师维姆·文德斯拍摄了一部名为《寻找小津》的纪录片,其中有一位白发苍苍却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人,身着西装制服时刻保持谦意的神态,静默在一座墓碑前,目光寂寥而又笃定,他就是小津电影中那位常青的“父亲”——笠智众。

    无论是小津的电影,抑或是其他日本电影,笠智众总是扮演着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长辈”。1932年,笠智众在小津的首部有声电影《独生子》中第一次扮演老生相,当时他只有32岁,日后在《东京物语》中当时年纪49岁的他却扮演了70岁的老头周吉。或许正因为如此,在日本人的眼里,银幕上的笠智众早已成为他们心中不朽的、受人尊敬的“父亲”。

    笠智众对小津的电影来说是独一无二、缺一不可的,他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台词大多数是:“是啊,这样啊”;他的背影总是显得落寞孤寂,却永远稳重笃定。维姆·文德斯在采访笠智众时他说:“在小津老师的手下,我已经学会了忘我,我就是一张白纸,小津是我的老师,在这张白纸上不停的书写电影,教会我一切。”诚然,在笠智众口中,提到小津他不免总是习惯性的加上“先生”这一称谓,亲和谦逊,有时会觉得笠智众就是小津本人,小津也正如映像中的那位父亲,在现实与光影的交替中用最恬淡和静默的手法述说中同一个故事,诠释着无论是“周吉”还是“平山”哀而不伤的思想。


永远的女儿与父亲

    只能说笠智众碰到小津是无比幸运的,对我们亦是幸运的,我们通过小津的镜头认识了这位旧时代日本典型的“父亲”、“丈夫”亦或是“兄长”,而这些黑白或者彩色映画所描绘出的形象、言语以及举止深深烙印在我们观众的心中。没有伤春悲秋的大起大落,没有欢天喜地的情绪波澜,坊间市井情绪的四平八稳在笠智众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笠智众说:“其他的电影或演员无法影响到我,我只想成为小津镜头下的一抹淡彩。如果不是小津,或许生活是另一番风景。我要感谢小津,让我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可以说小津几乎将所有的镜头笔墨的心血用在描绘笠智众所饰演的角色上,我们无法看到镜头背后小津的一举一动,但却从笠智众银幕形象的渐渐老去中也端倪出小津的沧桑。

    笠智众比小津只小一岁,但小津却早早走在了前面。在北镰仓圆觉寺的小津碑前,早已垂暮之年的笠智众舀上一瓢清水为其拂去碑上的尘埃,双手静默合十,这个朴实寡言、瘦削临风的老人在一声声虔诚的祈祷中除了感激,还是感激。

下一页:永远的“女儿”——原节子
文/夏泽
>>查看全文
 
宿敌
剧情

宿敌

女教授被荒野焚尸

湘西剿匪记(下)
战争

湘西剿匪记(下)

军民一心抗击匪患

无人区
犯罪

无人区

徐峥黄渤生死对决

免费
剧情

免费

当代青年创业故事

沉默的荣誉
爱情

沉默的荣誉

戏剧再现民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