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第六代”标兵王小帅:不合时宜的现实主义者

时间:2014.09.02 来源:1905电影网 作者:蔻蔻42

    1905电影网专稿 王小帅新片《闯入者》作为今年唯一一部华语片闯进了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将于当地时间9月4日进行放映。这部融入了悬疑元素,却依然保持着独立色彩的影片,在这一程上赛过了许鞍华群星云集的《黄金时代》陈可辛催人泪下的《亲爱的》,后两片仅入围了展映单元。

    至此,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标兵之一的王小帅成为又一位入围过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华人导演。此前,他凭借《十七岁的单车》赢取过柏林电影节银熊奖,《青红》摘获过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毫无疑问,和同辈贾樟柯娄烨一样,王小帅的作品在俘获国际电影节评委的心时,总显得那么轻而易举。然而,和他的同辈一样,个体化的创作和对电影艺术性的追求令得他们的作品在墙外开花墙外红之后,回到国内面临的始终是严峻的市场与票房现实。

    出生于1960至70年代的“第六代”导演们,童年时目睹过“文革”的尾声,青少年时经历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他们的青春期伴随着一切旧事物的坍塌和各种新观念的涌入,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一切都是崭新的问题。中国每一天都以超越此前的速度发展着、变化着。尽管“第六代”的作品被赋予了诸如个人化、边缘人物、纪实性、当下现实等等共同的标签,但事实上每一个代表人物的特点都如此鲜明,如此独树一帜。如果说贾樟柯的作品更关注人在社会结构中所被赋予的角色,是一种宏观的由外而内的审视,那么王小帅的电影则是由内而外的微观视角,带有浓重的自传式色彩,以个体的感受去书写人与时代,与社会的联结。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独立电影的实践者,今年已经48岁的王小帅依然坚持背负着“独立”前行,在这个人人都能拍电影的“小时代”,已近中年的他和他的同行者们还在燃烧青春的激情,寻求那个脱离俗世的理想,显得有些“轴”,多少让人觉得有些悲壮的意味。王小帅说:“我挺珍惜‘独立电影’这个称呼。‘独立’两个字里涵盖了太多的意味:独立地存在、独立地表达、独立的观点。所有好的独立电影都暗含着非常广的大家都在提的价值观。它有一定的人类和普世的价值观,是对人的关怀。”这段话里有着深切的历史责任感,或许,正是这一代人的成长轨迹赋予了他们这样一种宿命般的苦行僧式的命运。


《青红》中一家人对上海的念念不忘,受导演儿时在贵州的记忆影响


《我十一》是最贴近导演个人经历的影片

年少青春,在西南

    王小帅的电影几乎可以作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范本,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生长的地域,成长的经历,甚至将他的潜意识心理解读得淋漓尽致。

    生于上海的王小帅尚在襁褓之中就跟随父母前往贵阳,生活了13年。就像《青红》(2005)的英文片名“Shanghai Dreams”一样,上海成为那个时代支援三线建设的老少两代人永远无法回归的梦。对于父母一辈,上海是念兹在兹的故乡,是想尽办法要奔赴的故土,而对于孩子一代,上海是长辈口中的吴侬软语,是一个幻化模糊的符号,他们把将自己视为异乡人的地方当作故乡,却永远无法扎根于此。就像最终精神几乎崩溃的青红还是被父母带离了贵州。

    《青红》和《我十一》是王小帅最接近自传的创作,忠实地记录了自己儿时在贵州的记忆。相较于《青红》借他人之眼,《我十一》则更加贴近自我,从小习画的王憨简直就是王小帅的写照,王憨眼中的世界正是王小帅脑海里无比清晰却又遥远的记忆。文革末期,这个从童年迈向青春期少年的男孩,茫然无措地被裹挟到一场凶杀案中,隐约体会到父辈的压抑,却只能在不自知的懵懂中被时代推覆着成长。帮派斗殴、犯人游行枪决都曾是儿时王小帅触目惊心、振聋发聩的经历。还有贵州的雨,成为一种寒冷刺骨的意象,在《青红》和《我十一》中都曾反复出现。

下一页:
边走边拍,记录时代
文/蔻蔻42
>>查看全文
上一页12


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专题

前任3:再见前任
喜剧

前任3:再见前任

前任系列最终完结

电磁王之霹雳父子
剧情

电磁王之霹雳

吴建豪化身电磁王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战争

大决战之辽沈

辽沈战役经典还原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历史

大决战之淮海

抗战经典淮海战役

免费
剧情

免费

当代青年创业故事

无人区
犯罪

无人区

徐峥黄渤生死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