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导流行当监制:没有影片主导权 再大牌也白搭
1905电影网专稿 《可爱的你》去不去看?《暴疯语》去不去看?《冲锋车》去不去看?3月末4月初的影院排片,真让人感到挺为难的。虽然这些片里不乏古天乐、刘青云这样的大牌明星,可是它们的导演呢,要么是新手,要么就是从没拍出过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倒是其监制,无论陈木胜、尔冬升还是郑保瑞,一个个都是拥有较大名气的成熟导演。然而他们当监制,就真能像他们当导演那样,保证电影质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准之上吗?
谁爱当监制?
发源自香港 北上后热情有增无减
不难发现,上述这几部影片都算是港片范畴。在香港,名导当监制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最鼎盛时期当属上世纪80年代,那时有不少大牌导演从大公司中脱离出来组建公司。徐克和施南生创办电影工作室,监制了《英雄本色》两部曲、《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倩女幽魂》、《新龙门客栈》等一部部经典影片。而王晶则和刘伟强、文隽组成黄金搭档,监制了多部由刘伟强执导、文隽编剧的作品。
近几年,香港导演接连北上,其担任监制或制片人的热情较之以前有增无减。陈可辛2009年在北京组建人人电影公司,监制《十月围城》,获得巨大商业成功;刘伟强监制两部《澳门风云》,第二部以近10亿的成绩笑傲今年春节档内地票房;徐克、张之亮监制了杨采妮导演作品《圣诞玫瑰》;关锦鹏监制赵薇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吴宇森制作《激浪青春》……在正在制作的影片中,有周星驰监制的《西游降魔篇2》、王家卫监制的《酒国英雄之摆渡人》以及杜琪峰监制的《树大招风》。与此同时,内地导演也纷纷起而效仿。贾樟柯制作《忘了去懂你》,黄建新监制《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等等。
有哪些优势?
扶植新导演 吸引明星资金等资源
理想情况下,对一个具体项目来说,由名导担任监制有以下几点好处。首先,他的名望可以为影片吸引来不少粉丝;其次,他可以利用自己在业内的声誉和人际关系,为影片带来明星、资金及其他种种优质资源;再次,他审阅剧本,审看影片,能较好地平衡影片的艺术质量和商业诉求;最后,他经验丰富,可以合理控制预算和流程,保证影片及时完工。从长远来看,由著名导演为新人导演“站台”,最大的作用是为电影产业培养和扶植后继者。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上述优势是否能全部发挥出来,取决于监制在项目中所拥有的权力大小。一开始,监制是香港电影工业里特有的职位,其职能近似于好莱坞的制片人,不仅是项目的发起者、团队的组建者,而且要承担审核预算、监督创作、控制流程、资本和商业运作等种种职责。当这一概念历经多年变化,特别是被引入内地之后,监制的权力较之以前大大降低了,基本上只剩下对创作的监督和对流程的控制。
此处我们有必要谈一谈华语电影中的监制、制片人和出品人的关系及中外制片人制度的区别。我们常会在电影片头看到这几个头衔。出品人和监制属华语电影专有,在好莱坞找不到相应的职位。前者其实就是出品公司(投资方)的老板或法人代表。后者的名字虽然大气,就其当下的权力来看,有点类似于好莱坞电影中的执行制片人(executive producer)。至于制片人,在好莱坞通常能主导整个项目,但在以导演中心制为主流的中国,这个头衔通常由很多人分而享之,其实际权力主要掌握在出品人或影片导演的手中。
保障质量难!
不具主动性 越俎代庖引权责混乱
如此一来,无论一位导演的经验有多么丰富,在艺术与商业方面的眼光是多么独到,他一旦当上监制,便陷入了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徒具监制之名,却无法像好莱坞制片人那样主导整个项目,不具备主动性,处处受出品人或导演的钳制,最终的成品质量如何完全不在他的控制范围之内。如果影片不太好看,那观众就会产生一种上当了的感觉,这反过来会影响到这位导演的声誉。如果他不满足于自己的弱小权力,唯一的出口便是越俎代庖,承担起导演或编剧的责任,引起权责混乱,无利于对新人的扶植和培养。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优秀、成熟的制片人必须要能同时具备艺术与商业两种能力。而一位导演,通常情况下,更擅长的是创作。如果他想在制片领域中取得高的成就,那最好还是放弃创作,一心专注于制片。为了获得主动性,他有必要成立自己的制作公司,从而以项目发起人的身份来取得整个项目的主导权。对观众来说,监制唯有具备这样的权力,根据他来判断影片是否值得一看才是有意义的。不然,所有的名导当监制,都可以看成是挂羊头卖狗肉。
[1905电影网]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